让文艺的种子生长在雪域高原

2019-11-8 15:37  |  来源:人民网

  10月26日电(徐驭尧)在表演的舞台下,孩子们随着歌声起舞,大人们掏出手机不停地拍着;在学校的课堂里,学生们随着旋律歌唱,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摄影的课堂上,爱好者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幻灯片,一边认真地记下笔记……这一幕幕,都发生在北京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在西藏活动的现场。


  一改“文艺慰问就是汇报演出”的传统形式,北京文联试水“演、教、谈、创”四位一体的新型文艺慰问形式。在文艺演出之外,以教学促传承、以交流促创作,北京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打破“慰问表演”的单一模式,走出了一条文艺表演队向文艺服务队转型的探索之路。



  高原,表演不容易  

  高原缺氧,艺术表演更要氧气支持才情的燃烧和挥洒,有时候正常的表演就需要“花光力气”。一走下表演舞台,杂技演员赵晗龙就一头趴在了地上,周围的人立马围了上来,询问着、关心着……赵晗龙想回答一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也什么也说不出来。“在台上时已经精神恍惚,凭着一股子表演的劲儿咬牙撑。下了舞台,劲儿散了,就撑不住了。”赵晗龙回忆。



  哪怕辛苦,只要观众们看得高兴,演员们亦足以安慰感情。在女中音歌手陈冠馥的形容里,高原歌唱仿佛“边跑边唱”。但出身音乐剧演员的她对此颇有经验,因为有着“边跑边唱”底子,她的高原表演相对顺利。登上舞台、聚光灯合拢、背景音乐响起,陈冠馥环视台下,西藏群众明亮的眸子给了她全新的表演冲动;收拾心情、提起一口气、一段藏语唱腔流淌而出,这是她为这次西藏之行专门准备的一首藏汉双语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来西藏前,陈冠馥对藏语一窍不通。临行前,她专门找到好友才旦卓玛,一字字请教、一句句琢磨,终于把这首非母语歌曲打磨得纯熟流畅、圆润如意。“这是我全场反响最热烈的一首歌,下来有藏族朋友告诉我,能听懂。”提起这茬,陈冠馥嘴角微微上扬,赞了一句,“这就值了!”

  

  传唱,留下文艺的种子

  

  表演,并不是这次首都文艺服务队工作的全部——艺术家们走下舞台、走上讲台,他们不仅仅要给西藏留下一台歌舞,更要给西藏播撒下一把文艺的种子。通过一系列教学、讲座活动,文艺服务队突破“文艺服务就是舞台表演”的刻板印象,让服务扎进群众心坎里、深入人民生活中。

  

  拉萨实验小学,一群四年级孩子搬起墩子,围坐在陈冠馥周围,听她一句句讲解歌唱的奥秘,而在孩子后面,则坐着来自拉萨市城关区的五十多个中学教师。“孩子们,咱们先学猫叫”、“接下来是老虎”、“熊的声音呢?”、“好,大家分别学这些动物……对啦,这就是和声。”借用不同动物的发声,陈冠馥以最通俗移动地方式向孩子们讲解音乐背后的奥秘,她说着、纠正着,孩子们听着、笑着,也把这些高深的音乐知识记到了脑袋里。陈冠馥和孩子交流中,时不时会停下来和后排的老师们交流,讲解授课的用意、询问西藏的教学特点。

  

  四十五分钟的授课时间里,一名拉萨实验小学教师始终举着手机,一点不差地将老师授课内容拍了下来。“这种高水平的授课很少见,我不希望错过任何一点学习的机会。”她说。

  

  “从2012年起,北京文联开始不断向西藏地区派遣文艺志愿服务队。此前,服务队大多是‘表演队’:走到哪里演到哪里,一台节目接着一个节目。后来,我们意识到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通过参与教学、科普讲座,我们希望能把艺术的种子留在西藏,打造一只带不走的艺术队伍。”北京文联文艺指导和维权部白洪远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在找‘新玩法’,让我们的服务队成为雪域高原的‘乌兰牧骑’。”

  

  艺术,在交流中创新

  

  首都文艺服务队的进藏之路,不仅仅是服务之路、传道之路,更是学习之路、创作之路。从单方面的输出,到交流学习、创新创作,文艺服务从单向输出变成了双向流动。看演出的群众享受了文艺服务、西藏艺术家收获了新鲜知识,而首都的艺术家则扛起了沉甸甸的乡土情怀,有了新的创作热情。

  

  和西藏本土艺术团体交流是本次北京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的新尝试。谈及在藏几天的所见所闻,每一个艺术家都会激动地提到一个名字——“娘热乡民间艺术团”。一家三代自费建团、三种藏族特色文化传承、五个各具特色的藏族节目……提起娘热乡民间艺术团,不同的首都艺术家有不同的印象,但其中贯穿的是“传承文化,传递艺术”的共同记忆。

  

  在娘热乡民间艺术团参访期间,首都艺术家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相互献上了自己的出色表演,也就对方的表演内容进行了点评和交流。“艺术在交流中成长与进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我们觉得彼此表演的内容都是对自己艺术修养的充实和提高。”白洪远说。

  

  文化因交流而创新,在藏的学习交流,也给首都艺术家们的再创作提供了素材。来自北京的书法家赵志清在和西藏书法家的交流中受到启发——虽然此前在碑刻中多次见过藏文,但是看到藏族艺术家在宣纸上创作书法,还是让赵志清感受到了艺术的冲击。受此启发,他希望能创作结合汉藏双语的书法作品——“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既使得作品因融合而层次更加丰富,也使得作品具有民族团结的政治意义。”赵志清说。

  

  而在西藏表演、教学、交流的经历,也让陈冠馥对于一些艺术形象的把握也更加深刻。“我在国家大剧院的格局《金沙江畔》中饰演一名藏族同胞,来到了西藏,我才知道曾经的演绎更多是一种想象。今后,我在表演时会让这个角色更贴近高原同胞的精神特质。”陈冠馥对未来的艺术创新充满信心。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国华曾先后六次赴西藏参参与文化慰问活动,他说:“这次活动与以往不一样:虽然人少了,但是活动多了、形式也更丰富。在西藏期间,我与藏族书法家深入切磋交流藏汉书艺,汲取藏族文化营养,增加了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高雅的书法艺术创作和素质有了大大提升。”

  

  从表演队到服务队,首都北京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队走出了一条文艺服务的新道路。表演、教学、访谈、创作融为一体,参加文艺服务的艺术家们不但给高原带来了文艺服务、留下了文艺种子,也带走了文艺创作的热情和新鲜感。

  

  “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次我们从北京来到西藏,真正接了地气。”白洪远说,“通过深入人民、扎根人民,我们要做到面向人民表演、替人民育才、与人民交流、为人民创新,让首都的艺术在西藏生根发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