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探索出了这个时代中国笔墨的一种表现方式。
张桂铭艺术大展9月4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60余件作品向观众展示其单纯而静穆的艺术之美。
张桂铭,1939年生于浙江绍兴,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入上海中国画院。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执行馆长,1988年被评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画家齐白石》《天地悠悠》《莲塘》分别在第六、八、九届全国美展上获奖。《画家齐白石》《彩荷》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张桂铭卷》《张桂铭画集》《张桂铭》(日本版)等。
张桂铭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他的《画家齐白石》作品气质和“新浙派人物画”的标准是一脉相承的。画面中,几条充满力度和张力的纤细线条流畅地交待出人物的姿态,衣服长袍写意而概括,与之相对的是,画家在人物面部进行了详细精到的刻画,面部线条准确而生动地抓住了齐白石的侧面特征,尤其是胸前飘动的白胡须让整个人物顿时变得鲜活灵动。“85新潮美术运动”之后,在“中国绘画往哪里走?”的问题引导下,张桂铭开始了自己的变革之路。他的创作由人物画转向花鸟画,而且通过花鸟题材闯出了“张氏风格”,以当代的平面构成取代对三维空间的追求,以变形取代写实,突出色彩而淡化水墨,探索出了这个时代中国笔墨的一种表现方式。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认为,张桂铭的画妙在传统与当代的自由变化、东方与西方的融会贯通,以及具象与抽象的一线之隔。他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从米罗、马蒂斯身上吸收养料。在画面中,他放弃了立体造型对三维的追求,转而把花儿、鸟儿和间而出现的人物并置于二维平面,用类图案的布局来进行纯粹而本真的艺术表达。
展览中,有一幅特殊的《张桂铭先生造像》,是画家张培础与张桂铭合作完成的。张培础介绍,这幅水墨画像是受张桂铭委托创作的,从构图开始,他就参与整个过程。“每画一点我就用邮箱发给他看,眼角、嘴角怎么处理他都会提具体意见。”画面中的背景是张桂铭家的阳台,原本商议好,由他本人亲自创作背景,但又担心其鲜艳多彩的用色会与人物前景冲突,最终仍由张培础完成,再交给张桂铭来补景。把画交给张桂铭时,张培础说,“给你一周时间,背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之所以要定下一周的时间,是想赶在2014年9月20日前交付《书与画》杂志刊登。20日晚上,张桂铭还给张培础打电话,为背景尚未画好,来不及登上当期杂志而致歉。“他告诉我画面已经在其它纸上试过,但担心画不好会毁了我的作品,因此一直未能在作品上落笔。我原想赶不上就算了,杂志还有下一期。没想到,第二天,他因心肌梗塞而辞世。”
《张桂铭先生造像》
在《张桂铭先生造像》画面上的五只白鸽,成为张桂铭生前最后画的作品。五只鸽子该如何在画面中布局,张桂铭生前并未交代,拿着它们,张培础等“水墨缘七老”在画面上比来比去,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布局。五只鸽子以淡墨绘成,露出一点红色的嘴巴和脚爪,有着张桂铭鲜明的个人特色。“我没想到他会画的那么素雅,他以前喜欢用浓丽的色彩,现在看来,这些鸽子和我原来的笔墨是那么浑然一体。他走了,像这五只鸽子一样向西飞去。”张桂铭生前,曾嘱托张培础将画像展览后,再交给自己,此次将这幅带有其遗笔的作品展出,也完成了他的生前遗愿。
展览展至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