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上海生态摄影师与长江淡水豚类之约

2019-4-3 09:32  |  来源:影像传播平台

  3月22日,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以下简称:SMG)志愿者张峥嵘老师的带动下,会同徐汇区有线电视中心工作人员、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董长军组织的生态摄影师夏云鹏、施蓉仙、夏振龙等一行共12人,在原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生态学专家华元渝老师和两位弟子章贤、张明浩的带领下,大家以志愿者的身份,奔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板子矶,开始历时4天的观察寻找并记录已被专家称为“功能性灭绝”的“江中女神”:白鱀豚,以及被称为“江中熊猫”的江豚。
  
  板子矶被誉为“长江二十四矶之首”,这里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大军渡江先遣队最早登陆处”和“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的最早突破口”而成为革命胜迹;这里的江域也是白鱀豚、江豚的主要活动范围之一,志愿们以此作为据点进行观测。

  “长江二十四矶之首”板子矶
  
  科学普及
  
  听专家讲述长江豚类故事
  

  在繁昌县前往板子矶的路上,志愿者们通过与当地人聊天发现,大家对于白鱀豚、江豚的存在,几乎都是脱口而出,但都表示白鱀豚现在见不到了,听说有人用手机拍到,但是离得太远,根本无法辩识。
  
  2018年,白鱀豚有上海摄影师拍到过,但由于看不清其背部的背鳍,被专家称为“高度疑似”。因此此行的每位的志愿者,都带着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幸运地拍摄到白鱀豚,创造奇迹。
  

  ▲部分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在聆听华元渝老师介绍长江豚类的相关知识。
  
  到达的第一天晚上,在板子矶岛,华元渝老师给大家普及白鱀豚的常识,为志愿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水生物科普课程:为什么会选点在这里,如何根据水纹、天气、水温等条件来判断白鱀豚和江豚可能出现的位置……
  

  ▲华元渝老师(左三)和学生章贤(左一)与生态摄影师志愿者夏云鹏(左二)、夏振龙与(右三)、SMG张峥嵘(右二)、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董长军(右一)在板子矶观测长江豚类时合影。(摄影/大漠)
  

  ▲生态摄影师志愿者夏云鹏、施蓉仙、董长军、夏振龙与华元渝老师(左二)在板子矶观测长江豚类时合影。(摄影/大漠)
  
  在讲解过程中,华元渝老师表示:中科院水生所2017年考察发现江豚的数量近年来已逐渐减少到一千头左右,其中长江干流仅约有五百头。作为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江豚,如果再不加以保护,难觅踪影的白鳍豚的今天便是江豚的明天。
  
  守望江边
  
  只为远远的看见你
  
  第二天一早,根据华元渝老师和长江淡水豚国家级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指导,志愿者们在板子矶的观测点,边远眺着湍流的江水,边听着专家分析江水的纹理情况,期待着能在长江豚类可能出现和曾经出现的地方能一睹其真容。
  

  ▲生态摄影师:夏云鹏、施蓉仙、夏振龙在听取专家关于长江豚类的介绍。(摄影/董长军)
  

  ▲生态摄影师们江边守望。(摄影/张峥嵘)
  
  带上“长枪短炮”,架好机器,眼睛紧盯着宽阔的江面,对于第一次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件考验耐心和毅力的事。大家相邻而站,相机与相机之间一米之隔,偶尔的沟通也是关于江面流水的纹理变化。往来频繁的船只,也让大家充满了对长江水生物种生存状态影响的担忧。
  

  ▲江边日暮。(摄影/夏云鹏)
  
  时间过得很快,志愿者们从清晨站到江面洒满落日的余晖,波光粼粼的长江水面上,并没有出现任何豚类活动的迹象。
  
  当天晚饭时,站了一天的双腿开始发酸,眼睛也火辣辣的……守望一天无果而归的怅惘情绪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可是水生动物,并非陆地动物,你再急也只能在岸上静静地等着。
  
  不轻言放弃的志愿者们,到了第二天仍继续在原地坚守着,大家站成同样的姿势,心与江水相应,眼晴与江面相和,寻找、寻找……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内心有所期许,继续坚持下去,便会在时间里遇见。专家都表示中午并非豚类出水的活跃期,而此次的观察,在上午的10点52分,距离大家只有两、三百米的江面上,有至少两只江豚出水的踪迹。
  

  ▲生态摄影师夏云鹏、董长军、夏振龙等人,守望在长江边等待江豚出现。(摄影/施蓉仙)
  
  “啊!我看到了,看到了,在那个方向!”随着首个发现者的惊喜喊声,在场的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只见不远处的江面上,有江豚黑色的身影偶尔露出水面,又迅速的回到水中,有的出水位高些,有的就是一个小黑点,透过长焦镜头才能看到其头部或圆润的背部。在与江豚短暂相约的时间里,大家都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兴奋感,手中的相机一直不停地按下快门。
  

  ▲志愿者们拍到江豚时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宣传带动
  
  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在观测和记录长江豚类生态的同时,志愿者们还自发地来到板子矶的渡船码头和广场,向游客发放“守望江豚”的宣传单,介绍保护白鱀豚、江豚的重要性,并教大家认识白鱀豚和江豚。不少游客接过宣传单页后也认真地翻看,被折页上江豚的曼妙身姿形象所吸引,只有通过了解,才会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保护长江生态。
  
  通过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参与到此次活动的生态摄影师们,都表示要为长江豚类的保护做一些事情,计划组建一支长江豚类保护的摄影志愿者团队,身体力行,通过摄影的方式,继续为寻找和记录白鱀豚、江豚而努力,力所能及为长江豚类保护尽一份力。2019年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官网首页,也将贴出“守望江豚”的类似倡议。
  

  ▲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负责人董长军和生态摄影师施蓉仙等人在板子矶码头向游人发放江豚保护宣传单。(摄影/夏振龙)
  
  为爱而行
  
  走访淡水豚保护区
  
  铜陵市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旁边的大通古镇附近,在回程的当天,大家特地从铜陵市区乘车前往参观。
  
  作为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江豚进行保护的场所,铜陵市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目前有11只长江江豚,迁地养护基地是原来的夹江两头封堵而成,江豚们以半野生的状态生活着。由于基地水域鱼比较少,江豚们在自然觅食的基础上,还需要工作人员在每天的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准时提供鱼类补给。
  

  ▲来自上海的生态摄影师志愿者参观铜陵市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左至右:施蓉仙、夏云鹏、章贤、董长军、夏振龙
  
  据工作人员介绍,近年保护区里每年都有小江豚出生,初生的小江豚大约30厘米左右,成年江豚可达1.5米以上。豚类是哺乳动物,小豚要依赖妈妈哺乳长到5个月左右才能进食小鱼,在独立进食前,会先跟着妈妈学习捕鱼、吃鱼。
  
  在科普宣传馆里有白鱀豚的骨骼标本,原体是当地农民在江边发现后埋入菜地,工作人员从农民菜地中挖出运回。白鱀豚的脊椎骨架和人类的结构很相似,尤其是它的鳍骨,和人的手骨相近。这里是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不仅是对孩子来说,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SMG张峥嵘老师、徐汇区有线电视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生态摄影师志愿者们在渡江的船上合影。
  
  4天的行程,匆匆而过。回程路上,大家意犹未尽,一直在谈论着白鱀豚和江豚的话题,对维护长江生态的热情,只因一次相遇,便已缘起不减。
  
  记录、考察长江豚类行动,我们会继续!
  
  保护长江水生物生态,我们在一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