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的周瑜先“狂”后“抑”,判若两人,为什么反差如此悬殊?让我们逆时针地做一番剖析。
蒋干最后的中计其实是不难避免的,只要稍加深思,就会发现不少疑点:怎么会正好翻到这封密信?怎么周瑜正好说这一句梦话?怎么北方正好此时来人?蒋干自行脱逃,军士怎么会不加阻挡?蒋干是位谋士,在渡江舟中难免要生疑从而识破。然而蒋干却深信不疑,这是为什么?
这就要归功于周瑜先前在群英会上的“狂”了。周瑜原正愁着无适合人选代他向曹操施计,此刻蒋干送上门来,真是天遂人意,然而如何让蒋干中计呢?周瑜决定先打乱他的方寸,然后让他心慌意乱中出错。周瑜深知蒋干敢于过江作说客,必定在曹操跟前夸下海口,只要彻底予以挫败,必无颜回转,此时略施小计,必将视作救命稻草而不顾一切地抓住。为此,周瑜先是当面点破来意,以堵其口,后命太史慈按剑监酒以威压人,又是耀武扬威震人心魄,又是狂饮狂舞绝人希望,可说事来了个全武行,果然把蒋干搞得“面如土色”。蒋干不是怕周瑜会砍自己脑袋,而是意识到此行已彻底失败。失败了必不甘心,必想争取挽回,犹如赌徒想翻本,此时下计时机最佳,果然得手。
因为人的思考能力往往受到情绪的制约,其最佳发挥是在情绪平静时期,情绪的变异会干扰思考的正常进行,这就是智能与心理的辩证关系。从这意义上说,周瑜还是个出色的心理学家。
刊于1990年12月5日《中学生知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