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拥有校运动员,在校运动会上我是经常春风满面的,其奥妙何在?
先算一道数学题。按照计分规则,获得第一名得七分,自第二名开始由五分起递减,第六名即末名也得一分,不要小看这靠后的小分,第三名与第四名相加就与第一名相抵。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班内出现校队要靠机遇,而一般运动员则是经短期训练就能培养的。这样,把注意力放在培养一般运动员上就会产生集团效应,这就是所谓的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纵然缺乏尖子,同样拥有优势。
算账之外再讲谋略。经观察发现,各班对运动会的实际功夫是下得不多的,往往是抓虚不抓实,就是大多只是号召、组队与临场鼓励一下而已,对此,我就乘“虚”而入;一是不仅仅是把现有的运动员组织安排一下,而且还尽量发掘、训练新手,扩展队伍;二是重点攻克弱项,一般都怕耐力项目,如女子1500米、男子3000米,尤其尽量鼓励女同学参加比赛,这往往是个空白,那么只要能参加,势在必得,这样我班就全体出动,犹如水银泻地;三是为了鼓励士气,特别给新手以临场经验,我别出心裁,举办班级运动会,全班同学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又是观众,在班级掀起了体锻热潮,对运动员简直成了热身赛。
这样,枪声一响就全线出击,项项有人,门门得分,得的虽然都是小分,但总数却很可观,团体冠军就非我莫属了。这里既含有田忌赛马术,又似当年我国乒乓球队集团军作战谋略,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班体质特好。
刊于1993年4月19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