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不悔

2018-11-28 10:38  |  作者:吴钟麟  |  来源:上海文艺网

  五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那时的思潮是“祖国的需要是我的第一志愿”。当时,松江刚刚划归上海市,需要一批本科师范生。我就欣然置高楼大厦于身后,奔赴松江。那时,有人笑我发傻,说我迟早会后悔的。我置之一笑。

  可是,没想到第一天就哑巴吃黄连。别的先不说,我领第一份工资就少一级,油票少一两。原来松江是五类地区,上海是八类地区,怪不得有人眼泪鼻涕地要留在市区。好在我并不看重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够用就行。但是最叫我受不了的是上街观光的事。

  我从小就生长在南京路上,可说为影剧场所包围:东有大光明、新华,西有美琪、平安,南有艺术剧场与瑞金。耳濡目染,我酷爱音乐话剧,我不爱穿戴吃喝,却不能没有艺术。我报到完毕,扔下行李就上街寻访艺术天地。谁知跑累了双腿,不见一家像样的电影院。人称松江头块牌子的明华剧场,更让我凉了半截。座椅是长条木凳,简直同公园里的长椅不相上下。烂泥地坪又坑坑洼洼的,两边墙上全是窗户,似天然的空调设施。等电影开映,就乒乒乓乓拉绳子关上。要不了多久,观众就大汗淋漓了。高高的木结构房顶上虽然吊有电扇,却让人担心会掉下来……我不愿作无谓的牺牲,就中途退了出来。

  因为我是自愿去的,并坚信“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并不后悔。似乎是给我回报,在那十年动乱期间,八亿人民八台戏,剧场空关,大上海和小乡村也成了一个样。在艺术享受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当然无后悔可言了。然而这种不正常的平等现象,很快又被打破了。没多久,朝鲜宽银幕影片《卖花姑娘》风靡一时,谁都想早日一睹、早点流泪为快。松江却没有宽银幕,须远道去莘庄观看。于是十几万人民伸长脖子等着,饥渴的观众,只好冒着尘土乘车去远征。这时我才真的感到什么是城乡差别了!况且,我住的还是江南名城,离人民广场不过四十公里。于是我的那些同龄人开始陆续回城——回到大上海,去追回现代化了。我虽然不后悔,却也隐隐感到,让我盼望得似乎太久了些。

  七十年代末,松江修建了市郊第一座两层观众席的人民剧场,就在原明华剧场旧址。.当我第一次在郊区的土地上,踏着高而宽的台阶,走进宽畅明亮的大厅时,我有点目迷神移。望着满天星斗的剧场顶,情不自禁地想起大光明电影院那鹅蛋形的穹顶。

  进入八十年代,节奏加快了,松江镇也享受八类地区工资级别了。旋即又在新辟的人民路上,兴建了小巧玲珑的茸城会堂。这边手脚架刚刚拆除,那边又搭起脚手架,日夜施工扩建专业剧场——松江剧场。与此同时,在剧场的背后,耸立起松江电视台的天线,播放两个频道节目,成为上海市郊之冠——第一个郊区电视台。

  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尽管我常常能先于市区看到新电影,但积习难改,喜欢观看现场演出,亲闻其声,亲见其人。又曾想,这可能是奢望吧?但没有想到,这一天真的光临了。

  由周谷城亲笔题名的松江剧场落成之际,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领沈小岑、唐峰等名歌手登台献歌。消息传出,万人空巷,谁都想亲领风采。我置身结构新颖的剧场中,聆听一曲《北风吹》,百感交集。当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今天近在咫尺,嗓音依旧,人已发胖,时光似乎相隔得久了些,但毕竟能亲眼观赏,亲耳倾听了。朱逢博似乎洞悉如潮掌声的内涵,缓缓走下舞台,缓缓走进观众席,一边唱一边与观众热情地握手,剧场沸腾了!郊县的人们首次遇到这种场面,全体起立,掌声雷动,朱逢博也受感染,颤抖着声音说:“谢谢!谢谢!我们来晚了!”我素来难得激动,此刻也按捺不住,真想说:“不晚不晚,你不是终于来了吗?”我的座位太好了,在中间,握不到她的手,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1989年获征文优秀奖,1994年刊于学林出版社《走进你的心里》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