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颖(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近期,一部名为《摔跤吧!爸爸》的印度电影广受全球影迷关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片在印度上映后,不到20天就创造了印度电影的本土票房纪录,成为印度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在世界最大的电影资料网站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上,全球3万多名观众为该片打出了9分的高分,影史排名高达第89位。在我国的某个电影评论社区,3000多名网友也同样给出了高分的好评。
《摔跤吧!爸爸》叫好又叫座,引发了我对人物传记片的思考。事实上,虽然传记电影很难被简单地归为某种电影类型,其产量与观众熟悉的科幻片、动作片、爱情片、恐怖片等主流商业类型电影相比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在世界电影史上,许多名垂青史的经典影片,如《公民凯恩》《阿拉伯的劳伦斯》《巴顿将军》《甘地传》《末代皇帝》《辛德勒的名单》《勇敢的心》等都属于传记片的范畴。相对而言,传记片以其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比其他故事片更能打动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赢得普遍青睐。因此,电影史上人物传记片虽然数量不多,但佳作不少。
有学者做过统计,在1927年至2016年的90年间,共有88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传记片共计16部,占比接近20%。近年来,好莱坞传记电影的创作愈发丰富,涌现出《国王的演讲》《为奴十二载》《模拟游戏》《社交网络》《万物理论》《乔布斯传》《聚焦》等一批优秀作品。不久前在我国上映并获得很高评价的《血战钢锯岭》也是一部出色的传记片。可以说,传记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近年来好莱坞高品质电影的标杆。而在我们的近邻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近年来也创作出了《思悼》《鸣梁海战》《东柱》《最后的木琴师》《纳瑞宣国王》等优秀传记电影,这些影片大都受到本国观众的喜爱与推崇。
反观我国的传记电影创作,虽然也曾出现过《林则徐》《孙中山》《周恩来》等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但多年来国产传记片创作大多集中于简单地宣扬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人物形象普遍存在符号化、单一化的问题,过多强调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应有的戏剧张力和审美情趣。近年来,虽然在《梅兰芳》《萧红》《黄金时代》等影片中,可以看到创作者在人物刻画、叙事方式、影像呈现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试图构建一种不同以往的传记电影话语体系和美学范式,但在电影市场急速壮大、电影类型日渐丰富、电影观众观影诉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大多数传记电影要么过于传统,宣教意味过浓,要么过于小众,自言自语自说自话,无视大多数观众的观影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国产传记片创作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在质量上也未见显著提高。
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电影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风貌。而以真人真事为依托的传记电影,或许更能代表和凸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气质和文化,能够更好地将这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于中国而言,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史,拥有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和激动人心的创业史;我们有震铄古今的历史人物,有叱咤风云的仁人志士,有引领潮流的时代精英,更有千千万万创造历史的人民大众。这些都是传记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是得天独厚的创作素材。传记片应该成为国产电影的品质担当,成为高品质国产电影的标杆。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靠改革带来的市场红利,靠互联网介入带来的渠道优势,靠资本带来的利益驱动,都开始回归到依靠电影本身质量的轨道上来。在电影技术已经相当完备、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已经相当成熟的当下,在略显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环境中,只要电影创作者能够沉下心来,转变观念,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用能够引起广大观众情感共鸣的价值诉求,是可以拍摄出高品质传记电影的。中国电影人能拍出《湄公河行动》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相信也能拍出像《血战钢锯岭》《摔跤吧!爸爸》那样脍炙人口的传记电影佳作。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