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2017年11月20---22日,在青浦文学营会议室召开2个研讨会。朱超群先生散文随笔集《人文情缘》作品研讨会,博海书香帮我制作《作序与书评一墙之隔---读朱超群<人文情缘>》的文章,让我有了准备。
而沈裕慎先生纪实文学选《风荷忆往》作品研讨会上,我即兴说了3句话: 1.“分类出版是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沈裕慎先生《风荷忆往》,是继《风荷忆情》之后的又一力作,风荷系列接下来还有《风荷忆旅》《风荷忆游》《风荷忆味》等作品在整理、修改和上报审核中,分类出版是进入一个成熟期。2.“为人喝彩是一种境界,为人立传是一种胸怀。”不是我原创,我转给沈裕慎。3. 经历是一种财富。《从我自身经历中也谈作家的帽子与责任》。是我名人传记选《星路苍茫》的代序。沈裕慎今年已是76岁的老人,仍孜孜不倦耕耘在字里行间,很是不易。裕慎先生的作品,提炼生活,提炼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文底蕴,写出作者自己的感受,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晚上,沈裕慎来到我的房间,希望我为纪实文学选《风荷忆往》写作一篇书评,其实,我曾经给他发过微信,我序跋集,书评选已出,暂不想人评我,也不评人。包括我老师郝铭鉴《撞进编辑这扇门》的书评也不写。因为出书评2遥遥无期 。我说,我大都写作在他们起步阶段,所评论的处女作,如吴绍釚、姚海洪、邵天骏等有20多人,喜欢多本作品一起评论,如李伦新、桂兴华、王汝刚都是6本书一起评论,赵丽宏等2本书一起评论的有25人。我说,要不等你风荷系列出版完毕,几本书一起评论。晚上,与黄华旗聊天,他曾经在群中看了《我为5部长篇小说写书评》,有王安忆、金宇澄、姚海洪、叶艺涯、童画等。当即表示要让我为他写作书评。我说,以后有新作品再说吧。当我和黄华旗对话意大利版《马可.波罗与中国公主》确定之后。
第二天我在吃早饭时问沈裕慎,有人为你写过人物特写吗?他说:有《心若菩提——董之一评传》。我说,那是你写人家的。我又问沈裕慎,有人为你多本书一起写过书评吗?他说:只有一人评论一本书的。本来,我想有现成的文章,收入华语文学网版名人传记《星路苍茫》中增加的100页在即可。回答都没有,只能让朱超群将沈裕慎先生纪实文学选《风荷忆往》电子版发给我,我来写《我和众人眼中的作家沈裕慎及作品》一文,收入华语文学网版《星路苍茫》之中,以便补入。我写了8个“相”字打头的小标题。此“相“字动了很多脑筋,超过写一篇文章或书评。此文是人物特写加书评,是我的老师郝铭鉴和赵丽宏16年前为我作序时肯定我的特色。此2种题材说明,为人喝彩是一种境界,为人立传是一种胸怀。而游记之类的散文往往写给自己的。写沈裕慎一文25页已收入名人传记《星路苍范》的华语文学网版。可在此网作家文集自选集中阅读。这是李汝保在该网该栏的第8本书。这样,25页入此版此书,其意义之大,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星路苍范》的正书已满,将有海外人士补入。因此,今后可收在他自己的书中,可删改。
伴约于朱家角古镇游览从书友到游友
第三天上午,朱惜珍、李汝保、黄大秀、周劲草、朱超群、沈裕慎及爱人袁育美一行人游览了朱家角古镇。一路上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我与朱超群谈起了与沈裕慎合作写的另一篇近8万字的《心若菩提——董之一评传》。1947年4月,董之一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自幼随父董天野习画。20世纪80年代初,董之一考入上海市教育学院艺术系,专业学习令他的技艺更趋成熟。毕业后他仍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又拜著名画家华三川学画人物,华三川的认真严谨,让董之一受益多多,成为当代著名慈善画家之一。他在中国画的艺海泛舟数十载,自成一派,曾任《新民晚报》美术部主任、中华钟馗画院院长、董之一钟馗慈善基金管委会主任。他在中国传统的钟馗画研究和创作上,脱颖而出,作品为海内外收藏名家钟爱。董先生每年创作钟馗画精品10余幅并将其义卖,所得悉数捐赠给慈善事业,至今已达800余万元,董之一还长期资助残疾人、孤老和贫困大学生,积了无数功德。作家周国平这样说过:“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有价值的作品是要一直努力去争取的,不是吗?
秀才人情半张纸,文人相敬一本书,这样的文章,往往要花费多少年的文字积累和心血才能完成,难为沈裕慎、朱超群了。朱超群仿佛与沈裕慎有缘分,他们成为忘年交。经过多年的交往,又合作开出友谊之花,只是还需要继续采访,按原计划写就一篇很长、很优秀的单本10万字的画家评传书籍《心若菩提——董之一评传》。
一路上,我们拍照,我与沈裕慎在桥上合影留念。虽然不再有人写作朱家角古镇的游记。但是我不由想起收入《星夜泊船——李汝保诗歌评论自选集》的2017 “庐山杯”《中国最美游记》全国大赛旨,在激励更多文学创作者,以美学眼光审视祖国大好河山,以真情实感抒情达意,挖掘更多的生态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内涵,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吁请我华夏诸文友,以匡庐昆仑为笔,以长江黄河为墨,以华夏文明为帛,洒潘江,倾陆海,尽书万水千山,锦绣前程。
窃闻:俊杰以类聚,名士以群分。是故欲成非常之事业,立非常之功德,必赖非常之人文。践行中国梦,冀待民族魄,讲好中国故事,正需你我文章……欣逢盛世,感佩当今,何妨且行且走,且赋且歌?一城一池,盍非历史?一诗一记,自是人生!或邀三五,畅游于山川城郊之中,或携美人,沐赏于红日细雨之下,或访僧道,讴歌于暮鼓晨钟之余……花前仗剑,月下谈禅,身被幸福,际遇梦想,快意感怀,心生壑动,而后文成。物我相会,则文思相通,情景交融,得自在流畅,或厚重,或深远,或清新,或明快,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意境也必出,其佳作也必传。
我特别写了《我写作的“追梦”路上“六友助阵”》, 我的人生追梦路上也受到过“小人”嫉妒、诬陷、排挤、攻击,我也曾经历了压抑、沉默、积累、迸发的过程,“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发。”正像李白所写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然而,“友缘情深浓于酒”,南斯拉夫一曲《朋友啊朋友》传遍世界,孔夫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历史悠久。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每一段都可能会结交一些朋友,然而,真正知心理解的朋友、坦诚相见的朋友、患难与共的朋友、地久天长的朋友是不多见的。为伴随我人生历程中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进行分享的 “影友、书友、诗友、游友、校友、朋友”进行“星河泛舟”……
影友重相逢,书友聚精华、诗友开专栏、游友作代跋、校友三人行、朋友来助阵。我与沈裕慎、朱超群3天青浦文学营活动期间,加深了成为书友、游友、朋友的友谊,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写的《我和众人眼中的作家沈裕慎及作品》一文,收入华语文学网版《星路苍茫》之中,更是一种深远的纪念。有书友回复:“佳作精彩,已拜读!有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李老师驰骋文坛数十年,辛勤笔耕,自成一家,广交文友,传播真善,可喜可贺!”
王亚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主席)您写这篇《文学大师钱谷融牵动着我笔下的众多人物》,正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您的这篇文章虽然引文很多,但象周作人一样,“引文质高料新,衔接严丝合缝,选择了最合己意的,”使文章陡生新意,形成了自己一种独创的文风。感谢您为我们的文学大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也感谢您为我们的文学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李汝保,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国际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著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神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常务理事,电影《长城之恋》总宣传,北京博海书香编委。
有人总结了与众不同的三大标志:(1)写作生涯36年,13本书及6友助阵。其中8本书在上海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电子书-----作家文集------自选集上线可供阅读。在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也是少见的。(2)上海社科院教授潘颂德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作序达70余篇,而李汝保以26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批会员经历,及26年的友情,写作《我与“为人作序的专家”潘颂德的情缘》,为潘颂德序言集《观剑集》代序,也是最合适的人选。(3)《文学大师钱谷融牵动着我笔下的众多人物》的写作,博采众长,缅怀大师,收入《星路苍茫》名人传记55页,也是更上一层楼。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