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的最后一头牛(外两篇)【原创】

2017-7-8 08:42  |  作者:毛韶子  |  来源:上海文艺网



  麦子割完后,遍野是白花花的麦茬地,在火辣辣的太阳照射下,泛着白光。长短不齐的麦茬仿佛一根火柴便能点燃。每年的这个时候,德顺老汉早早的牵上黑犏牛,扛起杠头,撩起鞭梢,犁起麦茬地。可今年他再也打不起精神驾牛开犁了,每天跑到牛圈门上,如看孩子般的看着自己饲养了近二十年的黑犏牛,黑犏牛似乎很通人性,也不住地看着他,德顺老汉心里烦,他知道,黑犏牛再也逃不脱卖掉的命运。

  三年前春末之际,镇子上农机站出现了旋耕机,年轻人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县推广技术人员的实地试耕后,率先买回一台台旋耕机,他们开到地里,旋耕机耕地速度神了,让所有看热闹的人都目瞪可呆,半天缓不过神来。旋耕机的大量出现,骡马和牛驴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耕地功能。大家都清楚地认识到:旋耕机太方便了,只需加上油,便能耕地,而不像过去饲养的牲畜,整天除了放牧后还得割青草,夜间拌麸草喂养,相比之下,旋耕机简便多了。于是,一些家的牲畜在老人们极不情愿,有的甚至和儿女吵起了架,闹成家庭矛盾也免不了卖掉的命运。随着日子的慢慢过去,老人们也渐渐想开了,舍不得卖掉的牲畜,白白的饲养着,除了贴钱喂麸草外,还得栓住一个人放牧。于是老人独自跑到村后沟里抱头痛哭了一场,拧了一把心,答应儿子儿媳妇卖掉牲畜。渐渐地,三娃家的骡子、二狗子家的犍牛、岁球球家的骟驴,一一让上门的牲口贩子牵走了。

  唯有德顺老汉家的黑骗牛,不声不响的养着,德顺老汉的儿子儿媳妇去深圳打工了,他把偏远山地送给别人种了,自己种着一些近地和河川地。看到别人家用旋耕机犁过的地,他不屑一顾:犁得那么浅,连棵冰草也翻不出来。想到这,他的内心异常满足,心里说道:你们的那铁玩意根本比不上我的黑犏牛。

  渐渐地,随着旋耕机的大量买进来,村里的除了德顺老汉的黑犏牛外,其余的牲口全卖光了。

  冬天里。阳坡树根只栓着德顺老汉的黑犏牛,少了往年的牛欢马叫的热闹场面,显得异常冷清。

  春天在人们的忙碌中转眼过去。

  又一个夏天来临。德顺老汉的儿子儿媳妇打工回来了,看到别人家都用上了旋耕机,儿子说:达,咱也把黑犏牛卖了,换台旋耕机。老汉生气的转过头去,黑着眼没有吱声。儿子知道父亲生气了,再没有说什么,低头只顾割麦子。

  夏收结束后的一天,踩着夕阳放牧归来的德顺老汉,看见院子里的新旋耕机,老汉的心咯噔一下,瞅了半天,没说话,拴上牛进屋了。第二天天麻麻亮时,儿子儿媳妇开着旋耕机耕地去了。仅仅三天,麦茬地耕完了,儿子始终没有说一句卖掉黑骗牛的话,但老汉的心在隐隐的痛。村子里早已没有放牧的伙伴了,德顺老汉常常一个人牵着牛,走向原野,漫漫一天中,也没有一个说话的伴,除了吆喝犏牛外,口中不住的噙着旱烟锅,以此打发寂寞的时光。近一年来德顺老汉变得有点沉默寡言,似乎老了许多。在家时也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场院边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的心里如他吐出的袅袅旱烟般迷茫,叹息之余,侄娃子的话又在耳畔萦绕:三叔,把黑犏牛卖了吧,况且你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身体衰老这也是实情。

  在儿子准备出门的前一天,吃饭时,德顺老汉说:把黑犏牛卖了吧,不过得找个饲养的主儿,别让牛贩子牵去杀掉就行。说完,老汉低下了头,眼里噙满了泪水。

  凉浸浸的秋风吹来,树叶开始变黄,秋天来了。随着德顺老汉的黑犏牛卖掉,村庄里的最后一头牛也不存在了。

  失去耕牛的村庄还叫村庄吗?德顺老汉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眼睛变得浑浊,灰白的须发在风中颤抖着,颤抖着。

  忙夏

  夏至时分,夜短天长,还不到五点钟,天已亮了。抢时收麦子的人们,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腰酸背痛。可年纪稍大些的人则牢记“虎口夺食”的训言,顾不得浑身酸痛,早早起来,吃喝过后,站在院子里,催叫儿子、儿媳妇起床,甭贪睡了,趁没白雨的晴朗天气,抓紧抢收麦子。

  此时的山道上,人声车鸣吵醒了村庄,一辆接一辆的三轮车腾腾的直奔向山岗。自去年修宽了盘山路后,出门打工的小伙子回村后,开回了一辆又一辆的三轮车,以供农忙务庄稼使用,即节省了力量,又缩短了农忙时间,余出的时间算计着可多打一天工,多挣一天钱。田黄一夜,麦子说黄就黄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心里急起了火,把电话打给出门在外的儿子儿媳妇。夏忙不敢耽搁,小伙子向工头打声召呼,或算清工资,或请了夏收假,约上乡党,一路坐火车,乘班车,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等赶回家时,勤劳的老人已起早贪黑的割完了一大垧,将满地的麦捆归拢起来,码成临时性的麦垛子搁在地里,怕雨淋用塑料苫着。回家的汉子丝毫不敢放慢,从车库里开出了停放了几个月的三轮车,踩足油门奔向山岗,麦子的运输任务落到年轻小伙子和媳妇的身上。

  勤快麻利的媳妇们,带上草帽,挽起袖口,一趟又一趟与丈夫向麦场运送麦捆,瞬间,麦场与田野成了一条舞动的飘带,三轮车则是飘带上跳动的快乐音符,欢笑声不断。太阳出来了,天渐渐燥热起来,草丛中的蚂蚱望着火辣辣的太阳,不停地叫着,怒放的野百合,红豆豆的火莓子,齐腰深的冰草,伴着扑愣楞飞出草滩的山鸡,构成夏日壮美的山景。农谚说得好:眼是怕怕,手是夜叉,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不过三五天,变成一个个麦垛,又过三五天,如山的麦垛运上麦场,在庄农人的眼中,麦场上麦垛的大小和一年麦子收成的多少,证明着主人勤劳或者懒惰。闲置一年的脱麦机推上了麦场,农村人热情,实诚,一家帮衬着一家,一二十个人联起手来,有的传递麦捆子的,有的翻麦草,有的盛麦子,欢声笑语激荡着丰收的麦场。

  夏忙的最后一项活计就是耕麦茬地。随着旋耕机的出现,村庄里的牲畜在老人极不情愿的眼神中,一头一头的骡马和牛驴由牲畜贩子牵出村子,随着牲畜这道风景的失去,作为新风景的旋耕机又出现了。旋耕机的耕地速度之快,着实叫人高兴,过去一头黑犏牛耕整整一晌午的地,现在只需一个小时,这家伙真是蝈蝈叫,神了。务了一辈子地的老人们,一时间看呆了,缓不过神来。

  过去的夏收加上雨天耽搁,断断续续要一个多月,现在只需十天左右就结束了,夏忙结束后,村子里的小伙子和媳妇们,又开始了季节性的打工。日子又在打工的忙碌中一天天过去。

  扫房

  一到腊月,乡下农家弥漫着紧张、繁忙、愉快的节日气氛。辛劳一年的人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张罗着准备过年。扫房的事务提上了日程。

  农村的扫房是挺讲究的。扫除一年来集结的晦气、穷气,除旧布新,盼望来年能过上好日子。在我的记忆中,邻居平二爷识文断字,能读懂黄历,一到腊月天,提早给村里人瞅扫房的吉日。挨到选好的那个日子,即使北风呼啸、漫天飞雪人们也照扫不停,大张旗鼓的搬出盆盆罐罐、桌椅碗锅,拿出提前买来的新扫把,扎上长杆子,用用心心、彻彻底底地清扫厅房、旁屋以及敞篷和拐角。这时候的我,只等满脸布满灰尘的父亲扫罢走出房门,撂下扫把吆喝一声,我和堂弟拿着一大把麦草冲进屋,赶紧关闭门窗,在地上放起一摊火来,据父亲说这样能熏走晦气和穷气。年少而天真的我一心想过上好日子,所以把火烧得旺旺的,直到母亲叫我出门时,我和堂弟都被烟火熏得直流眼泪,半天睁不开眼。母亲开始认真地打扫四处,归拢后的尘土,也是特别有讲究,分一半填入火炕中焚烧,另一半让姐姐盛进簸箕倒入村边的南河水中,望着随水飘去的灰尘,姐姐的心里也和我一样,乞盼来年有一个好日子。

  勤劳的母亲在盆里盛上温开水,逐个洗刷着桌椅盆罐之类,直到擦拭得锃亮明晃时,我和姐姐又一个接一个的搬进屋中,放回原处。每年扫房之际,村中有许多小孩因搬东西时不慎,打碎了瓦瓮或瓷盆,挨了家人的训骂甚至抽了耳刮子惹得小孩子哭哭啼啼,大人叹息不止。

  又该到扫房过年的日子了。如今,户户都住上了砖混平房或小二楼,家家都进行了二次装修,吊上了三级或二级棚顶,显得干净气派。也没有多少灰尘,更不需大张旗鼓的搬家具,再加上现在的人们,也没有以前的人那么迷信,时时清扫灰尘,不必拘泥于一年只在腊月里清扫一次,而日子照样过得富裕文明了。

  在腊月里,泛着浓浓的年味时,烙在心底的扫房记忆,又涌上心头,百感交集,思今抚昔,让我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毛韶子,1972年生于甘肃武山,男,中共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南河水、汪爱红、艾荭、青蛙。在建筑业打工。迄今有400多篇(首)小说、诗歌、散文、寓言发表于、《乡土诗人》、《甘肃诗人》、《诗海》、《新国风》、《台湾新闻报》、日本《阳光导报》、美国《亚省时报》、《柳芽文艺》、《大唐民间艺术》、《春芽儿童文学》、《生态文学艺术》、《纯诗诗刊》、《农民文学》、《浙中农村文艺》、《白银文学》,《天水文学》,《甘肃文苑》、《甘肃日报》、《甘肃青年诗刊》、《巴彦淖尔日报》、《重庆农民文化报》、《甘肃农民报》、《兰州日报》、《党的建设》、《甘肃科技报》、《甘肃法制报》、《武山文艺》、《新农村报道》、《甘南日报》、《陇南日报》、《天水日报》、《天水周刊》、《天水晚报》等刊物。散文、小说、诗歌曾获多项奖,有作品入选《春雨》、《舟曲为你祝福》作品集。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中国  书籍出版社 主编:毕凌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