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从事文学创作已经20年了,在我记忆的脑海里却时时
闪现出,30年前我所阅读的一部谭谈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小说的故事情节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伴随着我的成长,也伴随着我的文学创作,让我时时梦回那年阅读《山道弯弯》的情景,梦回故乡的那个暴雨洪水之夜,梦回那道山梁。
我的故乡在汉江上游岸边湖北郧县的一个小山村,每逢汛期,总是能看到河水暴涨,既是一种诗意和幸福,又是一种心痛和伤心。年少的我们整天看着河水涨落,心中自是一种惬意,大河也因此寄托着我童年的无限欢乐。
那是1983年10月的一天,一年一度的秋汛来临,时年我刚好10岁,在上小学四年级。一天夜里,连续几天瓢泼桶倒的大雨下个不停,村子里突然传来村干部们急促的喊叫声,叫喊着汉江上游突发洪水,陕西安康大坝泄洪,河水暴涨,危及着村子里江边地势较低的农户。村干部喊叫着全村老少迅速起来逃生或帮忙抗洪,帮村邻们搬运家什。
因我们家住的地势较高,随着村干部的紧急喊叫,家里的爷爷奶奶和父母都起了床,紧张投入到帮助村邻们转移家具,抢救财产的劳作中。因为河水涨势太猛,家人担心年少的我和哥哥在家睡觉不安全。于是就喊醒了我们,让我们坐起来,随时看河水的涨势准备往更高处转移。因为那个年代村子还没有通电,父母便为我们准备了两盏煤油灯,上足了煤油,准备一盏油灯油料燃尽后再换用另一盏。
我自幼酷爱文学,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写诗。在这大人没有在家,暴涨的汉江河水咆哮狂吼,一路席卷奔流而来,我和哥哥如何度过这个无限恐怖荒凉、孤寂可怕的夜晚?于是我和哥哥便翻箱倒柜找来几本旧书,就着那盏微弱的煤油灯阅读起来,以打发时间和度过害怕。当时哥哥看的什么书我已没有记忆,而我看的那本书则让我至今记忆犹然,一直在我后来的人生中回响。
我记得我当时看的是一本很厚的旧杂志,大开本,已没有封面,前面几页已经缺失。我就随意翻开了中间一篇完整的小说阅读起来。我当时翻看的是一部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里能找来一本书阅读是多么的不易。于是,我开始就着那盏油灯,在那个荒凉可怖的夜晚,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也渐渐将我深深地牵入了小说之中,我早已忘却了门前那条正在吞噬人类生命和财产曾经美丽的大江,正在蚕食乡邻们家园的洪魔猛兽。
小说《山道弯弯》讲述的是南方某山区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矿工王大猛的妻子金竹带着女儿欢欢,正在为丈夫的生日准备着饭菜,突然传来大猛不幸遭遇矿难身亡的噩耗,她痛不欲生。贤惠的金竹甘愿自己承受精神上和生活上的重担,把矿领导安抚和照顾她的工作,推让给丈夫的弟弟二猛。在二猛去矿山之前,她亲自安排好二猛和本村姑娘、代销店售货员凤月的未来婚事。一个月后,二猛为报答嫂嫂的恩情,用刚领到的工资,给金竹和侄女买了毛线和花布。而金竹却把毛线送给了凤月,把剩下的钱为二猛存起来,等以后他结婚用。
夜晚,二猛和凤月在竹林里散步,这对恋人,想的却迥然不同:二猛想要像哥哥一样,下井为国家多采煤;凤月想不让二猛下井,怕出事故,自己不愿当寡妇。结果,俩人谈崩了。大猛去世后,金竹的生活十分艰难。二猛看到嫂嫂生活的艰辛,便产生与嫂嫂“成一家”的念头。但出于对嫂嫂的尊敬,他不敢贸然行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二猛在回矿之前,终于向嫂嫂倾吐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没想到,却遭到嫂嫂的拒绝。二猛羞愧难当,冒雨返回矿山。过了一段时间,因惦念嫂嫂和欢欢,二猛以“赔罪”的心情,每逢公休日,便偷偷回村帮嫂嫂干活。一天,金竹发现二猛在自留地里挖土种菜,她为此而受到触动。但她仍将自己的感情埋在心底,希望二猛与凤月继续和好,早日成婚。谁知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凤月工作上粗心大意,造成代销店失火,二猛赶来扑救,从屋顶上跌下,把腿摔伤住进了医院。凤月在护理二猛时,听说他可能要残废,便离开了他。在母亲等人的撮合下,凤月不顾年龄悬殊,嫁给一位刚刚丧偶的城里干部,善良的金竹在二猛最痛苦的时刻,毅然来到他的身边,应允了二猛的爱情。
小说通过对一位普通农村妇女金竹的生活遭遇的描述,歌颂了农村妇女的纯洁心灵与崇高品德,鞭挞了社会丑恶势力。
我被小说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早已将村子里正在紧张抢险同洪魔战斗的大人们的辛劳忘在九霄云外。尽管屋外仍然下着瓢泼桶倒的大雨,也没能分散我聚精会神的阅读。我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深深震撼了。直到一盏煤油灯的油料耗尽后,我和哥哥又点燃了另一盏油灯,我们仍继续在那盏微弱的油灯下,全身心地投入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也不知道时间已过到几点。只感觉到天在微微泛明,直到最后看到结尾,看完小说的最后一个字,抬头望时,天已大亮,我和哥哥跑出屋外,发现雨稍稍地停了。
这时,我和哥哥看到门前的大河时,顿时傻了眼,平时那条秀美的大江早已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填满了我们眼前的河谷,平时江岸上乡邻们那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子,早已荡然无存。乡亲们抢救上来的一些家具堆放在岸边,乡亲们脸上的泪水、雨水,冲击着我和哥哥的目光。滔滔洪水中不时传来搭在一棵树或是一个房架上衣冠不整呼喊救命的人。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汉江上400年不遇的特大洪魔,致使安康溃城。因紧急泄洪发生在夜里,很多人都是在睡梦中被洪水冲走,很多家园被冲毁,许多人变得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我在同情人们的同时,那篇《山道弯弯》小说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人生之旅。后来洪水退去,乡亲们重建家园,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场洪水虽然对我来说是人生幼年中的一场深刻记忆,但它却远远没有小说《山道弯弯》带给我的记忆更加深刻。小说中大猛、二猛、金竹、凤月,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时时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多年来挥之不去。那农村妇女的光辉形象也时时在我的脑海中再现,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
直到1993年,我真正开始了我自小就酷爱的文学创作,那时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间的那部中篇小说《山道弯弯》中的故事情节又浮现眼前,只可惜当时并不记得作者是谁,也记不清是什么杂志,更不知道是哪一期,但小说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却始终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后来,我才知道这部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小说以其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美学风格获得全国1981年——198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当时并在全国产生了“山道弯弯现象”。京剧、豫剧、花鼓戏等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移植演出,有的演出上百场,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小说展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后来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这部小说中感人的故事情节一直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映现,使我不止一次地都想重新找到这部小说再次阅读,让我重回那个年代,重回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
诚然,阅读伴随成长,每个人大抵都有怀旧感。小时候阅读的一本书,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会影响一生,会时常闪现在生命里,在生命中回响。当他成年之后,会时常记起小时候所读的那些影响他的书,因此总是想再找到那种版本来读。可惜这时那种版本,那些图书已很难觅了。于是这些人本着怀旧的心理,便开始在旧书网上淘,甚至不惜重金相求。就像这部小说《山道弯弯》也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一次次的都想找到这部小说,可又一次次的失望和难以成行,这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个遗憾,成为一个难圆之梦,让我寝食难安。
尽管我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很多甚至早已超出了《山道弯弯》影响的小说,但是《山道弯弯》却始终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怎么也无法忘却。如今我身居早已堆放万卷图书书房的书山书海中,无论翻着什么名著,都找不回《山道弯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种感觉。我时常在梦中回到小说《山道弯弯》的故事情节中,回到那场难忘的大水和故乡那道难忘的山梁,以及在故乡那个恐怖孤寂的暴雨洪魔之夜。
后来,随着网络的出现,我慢慢接触了网络,在网上购书已成常事,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是我经常光顾的购书网站。随着购书数量的增多,我那间二十多平方米的书房早已存放不下我那万卷图书。但是无论怎样,那部《山道弯弯》的小说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那一部小说总是替代着那万卷图书在我心中的位置。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这部小说能否在当当网或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呢?后来先上当当网检索,但因记不清作者是谁,只记得小说的题目和故事情节,又恐出现相同书名的书,同时由于是一部中篇小说,不一定以此篇小说命名书名。后来在当当网检索无果,于是我又想到了孔夫子旧书网。我便先在互联网上检索这部小说的相关资料,我先是检索小说的简介和故事情节是否和记忆中的《山道弯弯》相吻合,然后再来检索小说的作者,最后检索当初发表这部小说的那本厚厚的杂志。最终通过检索,我发现《山道弯弯》的作者是谭谈。故事情节和我当年所读的小说是一部,人物情节完全一样,于是我断定了我所要寻找的这部小说。
后来,我又通过检索,获知这部小说发表在1981年第1期的《芙蓉》杂志上,并且还出版了单行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选》头条选录。于是,我便再次进入孔夫子旧书网搜寻1981年第1期的《芙蓉》杂志和《山道弯弯》的单行本等有关这部小说的旧书。
机会总是不期而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执著追求者的艰辛与努力,也总是不会放弃执著寻找这部小说的人。最终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1981年第1期刊载有《山道弯弯》这部小说的《芙蓉》杂志,并寻找到了单行本和《中篇小说选》。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下了这几本旧书的订单,并付了书款。
很快,先是1981年第1期《芙蓉》杂志寄来,紧接着就是单行本和收录有《山道弯弯》的《中篇小说选》寄来。我顿时如获至宝,捧读那粉色封面和内文纸张早已发黄的1981年第1期《芙蓉》杂志,先是从目录上寻找《山道弯弯》,接到翻到中间找到这部小说。我发现这期杂志就是我当年在那个洪水雨夜,所捧读的那期没有封面和目录的那本杂志,那厚度、那发黄的纸张,那种沧桑感,那故纸记忆,一跃入我的眼帘,就将我的思绪牵回到了那个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汉江洪魔吞噬人类家园的雨夜,将我牵回到了我的故乡,我故乡的那道山梁。于是,我又如饥似渴地重读起来,那人物、那情节仿佛历历在目,再次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找回了我童年的记忆。
如今多少年过去,那本旧杂志那部小说仍如烙印,烙在我的身上,烙在我的大脑中,犹如胎记挥之不去,它伴随着我的成长,伴随着我的青春记忆,也伴随着我的文学创作,并将永远响彻在我的生命,我的记忆中,直到永远。
(原载2013年8月下旬刊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界·文学风》)
作者简介:冰客,1973年生于湖北郧县农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席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第六次代表大会,湖北省第三届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系湖北省首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先后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1993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作品散见于《十月》《诗刊》《长江文艺》《诗选刊》《诗歌月刊》《长江》丛刊《中国诗歌》《散文选刊》《安徽文学》《草原》《西北军事文学》《文学界》《诗林》《诗潮》《绿风》《芳草》《青春》《特区文学》《黄河文学》《延安文学》《文学港》《芳草·潮》《中国铁路文艺》《新文学评论》《文艺新观察》《当代文坛》《写作》《新创作》《星河》《金山》《新作家》《岁月》《牡丹》《橄榄绿》《地火》《当代小说》《剑南文学》《辽河》《吐鲁番》《青年文学家》《夜郎文学》《草地》《文学与人生》《农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华夏诗报》等百余种报刊,诗作入选《诗刊》社编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诗库2007卷》及中小学课外读本等多种选本,有作品被《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著有诗集《河西村》《乌鸦》《九人诗选》,报告文学集《真实的人生》《执著是首歌》《艺海寻踪》《热土华章》等多部。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现供职于十堰晚报。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中国书籍出版社主编:毕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