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活到101岁,仍然是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十分健谈。尤其是她的头发,只有很少几根白发,其余全是黑的。岳母一生心胸宽大,广施博爱。
她的爷爷是当地一代名医,自幼与爷爷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偏方,验方。后来,她用这些一技之长,一生都在为村民医病:谁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不用出村,也不用去医院,只要找到她,就能手到病除。除此之处,岳母还乐善好施,有求必应,不求也帮。1942的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在离她家附近的车屋里,住着一家从信阳逃荒流落此处的人。在大灾之年,靠逃荒讨饭的人比比皆是。靠糠菜度日的岳母,自己有口吃的,不忘那些吃不上饭的人。
要过年了,大雪封门,天气冷得出奇。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咆哮起来,使人瑟瑟发抖。岳母特地包了一锅盖高梁面素馅饺子,因为没有白面,买不起肉,用高梁面包的素馅饺子,也格外解馋。大年初一,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岳母踏着没膝深的积雪,非常吃力地喘着粗气,深一脚浅一脚地端着饺子,来到村头的车屋对姓楚的一家人说:“来来,过年了,咱们吃饺子!”
此时,楚氏之家已无处讨饭,只有望着皑皑白雪发呆。楚兴来的八十多岁老母还患病卧床,全家人毫无过年的气息。锅都揭不开,哪来的神气过年呢!
楚兴来见刘氏来到车屋门口,浑身像个雪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她的面前:“大姐……”
“好兄弟,快起来,咱们生火下饺子吃!”刘氏搀扶起楚兴来,不顾劳累,忙着给楚氏一家刷锅,生火做饭。
“大姐!”楚兴来感动得哭了起来:“我的好大姐,叫我们一家该如何感谢您呀!”
“好兄弟,不说这些了,我要是讨饭来到你家门口呢?你不也是一样吗?”刘氏再次把他拉起来。后来,楚兴来一家回到信阳,知恩不忘报,两家成了亲戚。像这样捡来的亲戚,岳母有13家之多,关系相当密切,相互来往几十年。岳母常说:“平时,给人一斗,不如饥饿时给人一口。”她老人家又说:“有得就有失,有失也就有得,得与失是分不开的。”岳母常做善举,施恩不图报,她一生接济的人举不胜举。有不少人为了报答她,常常给她送吃的,买衣穿或买贵重礼品,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她常常这样教育后代:“做人,就要堂堂正正地去做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只有多帮助别人,以心换心,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也心安理得!”
岳母家的院子里栽了很多杏树。有一年杏树开花时,经了几天大雨,结出的果子放不了几天,就会从里面往外腐烂。到了卖果子时,家里人上集市把劣质的杏当成好杏给卖了,而且卖了个好价钱。岳母知道这事后,很生气地训斥儿子:“一分价钱一分货,怎么能以次充好呢?这不行,不能昧着良心,咱们做一个诚实的人,把多出的钱给我退回去!”
第二天,岳母便迈动她的三寸金莲,步行12里路,来到一个叫董楼村的,经多方打听才找到那位买杏的老汉,把12元的差价钱递到那人手里,才如释负重地松了一口气。
“哎呀,我的老嫂子,你可真是个大好人呀!”董老汉紧紧握住刘氏的手,感动得老泪纵横。临返程时,董老汉说什么也得用地排车把这位老大嫂送回家。
1948年,邓小平、刘伯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团攻打鲁西南的西台集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叙述),一个师部的指挥所就安扎在刘氏的家。这天夜里,一位首长骑着白色战马要亲临前敌某团指挥作战。深夜,老天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苦于一时没有向导,这位首长急得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刘氏把熬好的一碗热姜茶,送到领导面前。见此情景,她很果断地说:“这位同志,要不,让我给你当向导吧,西台集那地方我很熟!”
“你?”首长望着她。“不行呀,大嫂,前方战斗很激烈,子弹可不长眼,我怕万一伤着你……”
“同志,你们都不怕,我还怕什么?你们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让俺老百姓过好日子?咱们走吧!”说着,刘氏牵着战马就冲入雨夜之中……。
2012年冬天,为庆贺岳母100岁生日,一位受她救助过的大学生谢东升,专程从哈尔滨赶来,向老人家送上一份特殊礼物,是小伙子精心折叠的100个千纸鹤,每个千纸鹤都写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等字样,衷心祝愿这位“好人老太”生命之树长青。
我们同岳母一起生活二十余年,她从来不肯闲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岳母的幸福很简单,从不挑食,只要每餐喝碗稀粥,一个鸡蛋,隔三差五的再吃上一条鱼,就很知足。
岳母出身贫寒,识不了几个大字,只会念几句三字经:“人之初,姓本善……”,可只有这简短的几个字,却改变了她的一生!也正因为凡人善举,从不计较,乐在其中,才使她得以益寿延年。
作者简介:牛涛,山东省定陶县城区白土山路C段499号南邻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中国书籍出版社主编:毕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