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尘中渐渐长大/母亲在岁月里渐渐老去/母亲逐渐萎缩的踽踽身影/镶进了我跳动的心,生疼生疼。
——小序
客车出了点小问题,在故乡小镇耽误了一个小时,正要发车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叫喊:“莫忙,等一下!”熟悉的呼喊引起了我的注意——哦,妈!我还没回过神来,妈已满头是汗地上了车,长舒一口气,笑呵呵地递给我那只我有意废弃的过时的发卡:“你没拿这个卡子。”我在乘客们诧异的目光下有些不知所措,嗔怪道:“没用了。”“哦,我见你昨天还卡了的……”母亲正准备递给我,可那只拿发卡的手又缩了回去,她用袖子把发卡反复擦了擦,才再次把发卡递向我:“要多吃点饭……路上慢些。”说完,低头下车了,透过车窗,我看见坐在店铺门前矮小的凳子上的母亲在抹泪。她是想再看我一眼!不能想象,二十几里山路,她是如何跌跌撞撞赶来的,不敢想象,假如不是客车出了故障,她见不着我将是怎样的黯然神伤。丝丝缕缕的记忆,是我不忍打开的窗——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不曾年轻过。瘦小的脸,冬天蜡黄,夏天焦黄。头上四季包裹着厚实的头帕,出门时,青色的丝帕包成平顶型,在家时,白色的布帕包成剪刀型。为这个“大头母亲”的形象,儿时的我不止一次指责她,认为这“有损母亲形象”,母亲总是平静地说:“月子里落下了,取不掉了。”我还以为是她的借口。一次上街,我硬要她把帕子摘下,不然我就不和她一路去,母亲无奈,只好摘下帕子,中午回来就头疼。父亲说:“你妈拉扯过七个娃,你知道个啥,她姑娘时白白胖胖的……”
我的母亲不曾“女人”过。每个月的“那几天”,从没用过什么纸什么巾,弄些布巾巾布条条应付。有时家里来了客,她第一时间不会出门迎接,躲起来检查是否能见人……那时是有卫生纸的,但母亲不忍心花钱买。大冬天,从没说过“忌一忌”,洗冷水,下田地,剁猪草……样样都干。幼时懵懂的我,觉得母亲“好那个”。
我的母亲不曾漂亮过。粗糙的脸,粗糙的手,从没抹过什么霜什么露。刚入秋,手脸就开始“皮皮翻翻”,冬天脸上皴口纵横,手上冰口交错。上街或走亲访戚,头一天晚上就从房梁上割下一小块猪板油涂在手上,反复揉搓,戴上手套睡觉……就这,她也常常羞于见人,有意无意地把手捏成一个拳头。
我的母亲不曾停歇过。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的人是母亲。天还没亮,她就起床了,轻声洗簌完毕,再轻声细语叫醒哥哥们,叫他们别忘了上学。随后就或扛着锄头或拿着镰刀或背上背篓,与牵着牛背着粪的父亲一道下地了。至于晚上,他们是怎样披星戴月淋雨冒雪地回来,已经熟睡的我不得而知,只记得无数个熟睡的梦中,被母亲开心地叫醒或推醒,给我们兄妹四个一人送上一个她刚蒸好的大大的白白的香香的馒头……
我的母亲不曾懦弱过。里里外外、粗粗细细、大大小小的活儿,样样在行,事事走在别人前面。房前屋后的泥土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的筐筐篓篓、锄头晒席、瓢盆器具,通通归类整理,摆放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平日里的粗茶淡饭,还是节假日的来客喜宴,母亲都“拿得出手”,众口能调。土豆丝儿切得如丝发细,咸菜豆豉做得比啥都香,针线活更是不在话下,常常是村里的男人们拿母亲训自己的媳妇,姑娘们拿母亲做自己的榜样。一年十几双老老小小的布鞋,再加上亲戚的、邻里不会叫她帮忙做的,“工程量”真不小,母亲总能充分利用偶尔的下雨天、走亲访友的闲暇日、与邻里聊天的空档时间,穿针走线,在换季的时候赶上做好。
我的母亲不曾邋遢过。尽管生活艰苦,但她仍是我们村子里最讲究的一个。我们一家人的毛巾、水杯等,一人一套,不混用。我们的衣服,按她的说法是“三天必须下树”——脱下来洗,洗也必有如下程序:先用捣烂的皂角搓洗衣领、袖口、胸前部分,再浸泡十来分钟,仔细搓洗个遍,用清水快速揉洗,换三次清水,把洗净的衣物统统放进盆里,倒上滚烫的开水烫,等水温下降后才拎起来晾,晾时要件件理伸展。床单被套之类,晾到半干时,就取下来,她拉一头,叫我们拉另一头,扯伸展后再整整齐齐地晾在绳子上。全家人早晚洗漱她看得很紧,谁不洗脸洗脚,不许上床睡觉。我有时候不想洗,她可要打人的。睡觉必须换上她给我们备的干净睡衣(不能在外穿的旧衣服)。她干活只要一出汗就要洗澡,包括家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如此。直到现在,快古稀的她还敢在大冬天周周洗冷水澡。
记忆里的母亲,令我敬令我痛的模样,是我一生的教科书……
阳光透过车窗,手中的那只发卡,热乎乎地发着光亮,刺着我的眼睛。慈母的一生,我不忍再回顾。把眼睛努力望向远方,瞳孔里却处处藏着母亲牵挂的眼神……
客车缓缓前行,我独自神伤。飘尘岁月,家有慈母,那一袭踽踽身影,嵌进了我跳动的心,抽丝般的疼……
作者简介:刘兴聪,女,陕西南郑县草堰中学教师,《贵州文学》《好诗选读》编辑。2012年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在《西北军事文学》《金沙文化》《天津文学》《康保文艺》《太行诗刊》《长城文艺》《炎黄诗学》《大风诗刊》《爱情诗苑》《诗韵•红豆》《德江文学》《紫江诗刊》《中国魂》《古城文艺》《九月》《拉萨晚报》《台湾新闻报》《中国当代千人诗歌》精华卷《汉诗·读本》《新诗三百首》等二十余家报刊和选本发表组诗。获省级国培优秀学员、网络国培优秀学员、讲课大赛一等奖、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市级教学能手、名师、名师团队队员、学科带头人。历届历学期学科第一。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主编:毕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