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边最显眼的那朵云都显得暗淡时,空气中已飘荡着醉人的烟火味和饭香味,夜幕也就悄然降临农场——农场就在老家门口,一两千亩大,几个村围在四周,一代又一代乡民就靠着这方水土休养生息着,参差不齐的农舍便越来越密集地散布在周边的高地上。此时,年轻的主妇们已把晾了一天的衣物收拾整齐,拉亮那盏昏黄的电灯,做好夜饭,等待扛着锄耙从地里赶回的丈夫,小孩则早就把猪牛赶进了圈,只是那刚学会打鸣的公鸡突然“喔喔喔”地瞎报着时间,而本应已经进巢的鸟雀却仍在枝头焦躁的折腾着,大概是受到什么惊吓,时而发出几声尖锐的惊叫。
此刻正是春插时分,农场被夜色缓慢浸蚀,原先尚有点轮廓的方块田渐渐模糊,平平整整的田面被水灌满,整个就是一面大镜子,倒映着星光与萤火虫的斑斑点点,与周边的墨青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写意。四围的农舍已亮起了灯,稀薄的光线从窗口洒出来,在农场一头看另一头,分明能感觉出光点的细碎,还比不上夜空中闪烁的星呢。也许是农场的夜空更透明吧,一片云划过,闪出的星格外的明澈,径直镶在蓝色的天幕上,那是北斗星,这是仙女星(在长辈们的教诲下,小孩闭着眼睛也能指出它们的位置)。而夜已开始不宁寂,蛙声虫鸣早就响彻整个农场,让农场的夜享有不同于市镇里音响和引擎造成的另一种喧嚣;成百上千的萤火虫亮着尾灯开始夜巡,或者时上时下舞动着,或者干脆停落在田埂草丛,只是随着“咚”响草动,蛙们便又多了一顿美餐……
几盏夜灯摇摇晃晃地从农舍里走出,那是晚饭后有些农家人开始“照泥鳅”了——其实就是带上用竹子做的两尺来长的钳子,挑上三眼煤油洋灯,对着水田照,看到泥鳅、黄鳝什么的,就用竹钳夹了,技术好的,还基本不会失手;要是运气好,一个晚上弄个三、五几斤不成问题。连续照几个晚上,就算把油盐菜种等家用开销解决了。而春秧开插时候,田刚好平整浸满了水,泥鳅黄鳝之类的大多出了泥,这几天是“照泥鳅”的最佳时机。当一盏灯走出来的时候,其他的便从各个角落接二连三的冒出来,很快就散开到整个农场。这时,和着萤火虫的夜巡灯、农舍的电灯,天上的星星点点与地上的星星点点正交相辉映着,你才发现农场的夜晚其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漆黑,反而是星光斑斓。
夜风已吹起,平整的水面荡起波纹,把星光的倒影扯得老长老长,只有在落辉下才有的湖面的炫丽波光在这里一样可以尽览无遗,而且更添了朦胧美的另一种意境;还有,也不知是哪家正若隐若现地流出二胡的古调,音律的和谐并没有因蛙声的嘈杂而纷乱,倒更显得高调优雅不同凡俗,像是天籁之音——这是老农在享受夜的悠闲呢。当然也还有扯着嗓门唱花鼓调的,小孩无忧无虑追逐嬉闹的,狗因错误狂吠被主人呵斥而委屈“呜呜”的,等等,一切皆因夜的来临而自然流露,没有一丝羞涩腼腆,也没有一丝矫揉造作,这是沉淀了无数个日夜的纯粹的乡风民情在夜的拥吻下的集体奔放,受此育养沾溉的庄稼人的子弟无论身处何方,都会谨守对这片土地和庄稼人的热爱与敬仰……
当月升起的时候,夜已深沉,庄稼人开始在梦中等待第二天新一轮太阳。
作者简历:创作近10万字散文集《老家·回忆》,在《广东烟草》、《惠州文艺》、《惠州日报》、《东江文学》均有散文发表;创作小小说数十篇,正准备结集出版。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主编:毕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