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块临水塘的大田,名叫三斗秋。那块田大约宽八人手拉手,长二十来人手拉手。大田收获颇丰,但耕种起来却也是极为吃力的一件事。
春种的时候,先要犁田。牛颈上套上轭,人扶着铁犁一步一步往前犁。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会在一个阴天的春日赶牛犁田,四周飘着耐闻的青草香气。头顶还有小鸟欢快鸣叫,低空飞翔。一垄犁下去大约要五六分钟,大块田大约要犁十多垄。牛在中途也要歇一歇,吃吃草喝点水,人也可以休息一下,一上午勉强能犁完这块田。待到春雨落下,田里积满雨水,再用农具翻一遍田。把泥巴弄平整,便可栽秧。
记忆之中,四月中旬左右便要栽秧。先把秧苗从秧田里扯出来,用稻草绑成一个个圆团状。然后把秧苗装进竹篮子里挑到需要栽种稻子的田埂上,把秧把子打进水田。打秧把子,也需要考虑密度,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密,需要打到刚好能栽完秧苗。若打的过密,人站在水田里又要到处扔秧把子,会溅起大家一身水。打的过稀,人在水田里到处走,弄到秧田里满是脚印洞。一会栽秧时,又要用手扶泥,很是耗费时间。栽秧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有经验。
我不太会栽秧,不行活(做不快)。但是栽秧的功力体现在两方面,既要快,也要成行列。田里栽秧,也像黑板上写字,一行一行秧苗要上下对齐,一眼看去清爽方正。节气已至初夏,头顶上太阳很大。栽秧的人俯身面向稻田,左手握住大把秧苗,右手的大拇指二指和中指夹起一株秧苗,往下一按,秧苗便立住了。唐朝有位布袋和尚有诗云栽秧情景,极为生动“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以前种田多的乡亲常常请邻居亲朋一起栽秧。大的水田如三斗秋者,六七人同在一田栽秧,很是热闹。农忙时赶时间,有时一直栽到暮云四合,外面已经虫鸣阵阵。秧栽完了,人可以松一口气,但接下来却依旧有许多要忙。
秧苗栽下后,还要防止稻田里长野草。常见的野草如稗子、矮慈姑、四叶萍……这些野草很是恼人,但农人是智慧的。,他们发明了专门的农具。秧田里薅草的农具叫做秧耙,一只脚宽窄的木头上钉上五根铁齿,往后一薅,便可将行间的野草除去。除草之余,水也是稻子成长很关键的一步。田里的水不可太多,也不可干渴。若是遇上旱年,田里裂出口子,便要花钱从水塘里打水应急。遇上大雨,田里满是雨水,也要挖出口子房水。否则雨水打破田埂,更是毁田又毁稻子。
早稻成熟的季节,正是农历七月中旬,那时候田里一片金黄。此时,农人也不能闲着。他们会不时去田里看看稻子的成熟状态,多久可以收割,田里水放干没有……只有田里干燥,才能让割下的稻子充分暴晒,不至于受潮。
收割的季节,外间酷热难耐,刚一出门就满身大汗。此时农人头戴一顶草帽,手拿闪光的钢镰,跨步走向外间的田野。脱去便鞋,一下田便俯下身去,快速割谷。一棵棵稻子被割倒,撑在谷桩之上,横成一排排。几天后,晒好的稻谷被捆扎成圆团状,用挑担挑到打谷场。一捆捆的稻子,迅速码成一个小山。待到所有的谷子都收割完毕,再用石碾子碾落谷子,一块田的收成才算到家。
打完谷子,农院里满是蛇皮袋子装的谷子,低头一看每一个袋子里都是一片金黄。拉倒街上的店里卡好米,便能看见白白的大米。此时,农人蒸上香喷的米饭,逢人便夸自家吃上新米了。那些朴素的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想起那香喷的米饭,我仿佛听见了田野里的那片赶牛声“嗨……”牛儿往前走,田里水声阵阵,天地间一片欢腾。
作者简介:程征,198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现在从事小学英语教师工作,有多篇文章发表。曾荣获第六届“放胆”作文大赛初中组优秀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放胆”作文大赛三等奖。作品《美丽最少年》《孤独的守望》发表于国家级刊物《新作文》,《天地为炉》发表于《散文诗》等,有文章刊于中国大学生网,中国知网等知识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