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吾父在罗定制药厂解散回来,后到郁南大历山采药,因证明过期,被遗送入罗定收容所。
因当时以社会阶级为纲,父亲列入历史反革命。〈原是国民党军统局,抗日期间,父亲八年抗日救国,出生入死,路过家门而不入。〉释放回来时,为了不牵连妻儿,父亲强忍心中的苦楚,选择分户,独自其食。眼下拍壁无尘,一无所有的父亲几块砖头作灶,一个瓦煲就是厨具。这时正青黄不接闹饥荒,生产队没有分父亲口粮,即使我们分到,每天不到半斤稻谷,那些日子真是度日如年、苦苦煎熬······
父亲和哥哥找些荒地种植番薯、什粮,解饥饿之苦,救燃眉之急。1960年——1961年这期间,想一个月吃上一餐饱饭,也是非常不易。更难食到什么鱼肉之类,下锅的油也没有。“蜻蛙借宿寒锅灶,巧妇难为数米愁。”社员也是以什粮野菜充饥,蕉头、五月艾、粗糠、龙眼核也是难得的粮食,而父亲甚至什么杂粮也没有,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和兄说:“其敬,这样下去我不行了,又要开生产队工,又没有什么充饥抵饿······晚上你到别的生产队挖些番薯回来吧,得顶住几餐呀,捱得一时算一时吧!”这年里,全国因饥荒而得病死去的,因饥饿得病无钱医的,可说不计其数。“腹虽空不能充其肌,虽慈母不能故其子。”父亲之举,明知偷是不仁,这样是不是教子作贼呢?古语云:“衣食足,知荣辱。”而今天又如何解释呢?敬兄听父之言,也不想这么多了。
当晚趁着夜色黑暗,深夜人静,避开有狗的地方,走偏僻的路绕弯而行,鼓起勇气在崎岖的夜路摸到村东边〈广西岭〉,当时生产队不定时派人看守番薯,兄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到地里猛用力手挖,刚下手,挖到几条放进裤袋里,突然听到大声喊叫:“有贼呀,捉贼呀!”远处传来急促而熟悉的声音,兄一听,拔腿飞跑。暗暗的电筒光掠过他的脚印,闪电般的短跑,像刘翔跨栏的勇气争分夺秒。看护人在后面穷追不舍,兄拿几个小石块,边走边扔对方,当然不是水浒传中的拔羽箭张青百发百中,而是作掩护脱身而已。在远远的电筒暗光中,兄借着蒙蒙的月色看到看护人,是熟悉的身影,听声音可能是生产队堂叔,他也可能怀疑是兄所为了,但没有百分百的证实,因为没有“捉贼拿赃,捉奸在床。”
此事后来没有传开,这惊心动魄的往事,今天我也不知用什么语言描述,怎样评价,这则见仁见智。
如果用古时二十孝中的《鹿乳奉亲》形容,而其事,似不同于现实社会。
《二十孝》中的鹿乳奉亲:“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具患双眼疾,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情具告,乃免之。”又诗曰:“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身中带战归。” 说解: 剡子的行孝表现,为父母不避艰险,猎人见其行善,也为感动。说明孝情,人间通理。如果用于今天,或与《增广贤文》中“宁为饿死,不可为贼。”两者各异了。如果用贫穷起盗心去描述,似乎也不合此事,现是饥饿欲绝,是救命之粮,为保命而矣。在当时之况,当然不会和你说什么“鹿乳奉亲”了,历史阶级份子,不会同情,阶级年代里是死有余辜。如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不管是共产党或国民党,凡是抗日的,则是抗日救国的功臣。时代的不同,名誉各别。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主编:毕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