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挽歌【原创】

2017-7-1 09:09  |  作者:顾彤春  |  来源:上海文艺网


  为红高粱写一首挽歌,是蓄谋已久的计划。前些年身上长湿气,问病老中医。老中医劝我吃些高粱煎饼,买了几次,吃罢果然除湿气、止便泄,而且力气倍增。由此我知道生命中与红高粱有缘,山珍海味有吃厌的时候,五谷杂粮中的红高粱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这几年卖红高粱煎饼的越来越少了,因为农民种高粱的少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赚钱种什么红高粱产量低,一亩地也就是产三五百斤,效益不高,不如种棉花或花生、烟草。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巨大的情况下,种玉米或小麦都不赚钱,何况是低产的高粱呢!前些天到高密,也未见到张艺谋在电影中描写的那大片片的红高粱地了。由此而来又引发了写“红高粱挽歌”的愿望来。
  
  红高粱,你果真要从庄稼地里消失吗?若干年后,你真的会变成活化石吗?
  
  在我的记忆中,红高粱是那么生气勃勃,是那样铺天盖地,是那么慷慨解囊救民于饥荒。记得七一年左右,一年缺了半年粮,夏秋之际,花生和地瓜还没长成,就靠自留地里那片红高粱救饥荒。高粱耐旱又耐涝,山区平原都适宜种。小时候我曾观察高粱如何从青变粉红、深红的过程,也喜欢闻高粱地里散发出来的那股清香味。用红高粱米做成的粘粥和煎饼,是最香甜的美味。它不仅消渴解饿,而且强身壮骨。
  
  红高粱浑身都是宝。它属于一年生本草木科,是北方农民耕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刚出苗的高粱,与玉米无异,叶茎都相似。种高粱即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一般每株二十厘米左右的间距,出苗后需要间苗、施肥、锄草。我小时候在高粱地里拔草,能听见高粱拔节的声音,那是它的生长期,只要肥水跟上,高粱会长得很快的。大约二十天左右,高粱就高过人头了,直立的高粱棵象一杆杆翠竹,高而挺拔。那一片迷人的青纱帐,是我们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好地方。我们在那里扮演游击队员,打“日本鬼子”。瓜熟的时候,从高粱地里摸到瓜地里偷吃甜瓜或西瓜。阴历七月上旬,高粱晒红脸时,生产队里派人去打高粱叶,晒干后到冬季喂牲畜。我参加过这种劳动,那种滋味可不好受!六月天正是闷热天气,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那高粱叶很滑,右手扳下一个叶子,夹到左腋下,再加时就会滑掉一些,就象黑瞎子扳玉米,扳一个丢一个,到最后所剩不多。低的叶子要弯腰,高的要跳起来才能够着。高粱穗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剩下的高粱杆从根部割下来,晒干,打成捆。秋后盖房子作椽子用。编匠们用它编织席子或枕头,还有一种红黄相间的席子是专门给新结婚用的,编成许多美丽的图案。高粱杆的稍头细长部分,可以做成锅盖或盛水饺用的“盖天”,就是住在城市里的居民也经常用它来盛水饺,可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粱米不仅能食用,还可酿酒,红高粱酒一如红高粱之品性,香甜又浓烈,很有后劲。高粱饴是儿童的糖果,也是用高粱米磨成粉做的。高粱穗还可做扫櫡,高粱根可作燃料。
  
  红高粱的品性是火热与刚烈。一是因为它接受了太阳更多的光和热,高粱米结实又饱满,它的内含能量仅次于大豆,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却比大豆全面。〈本草拾遗〉上讲:一餐,十日不饥;重餐,四百九十日不饥。这当然是夸张,吃高粱饭比较撑时候倒是真实的。用高粱做的酒,一点就着,会冒出蓝色火苗。东北人性格刚烈,风风火火,大约与吃高粱米有关。在那种高寒地区生活的人们,就需要高粱酒这种高热量的饮料来补充能量。
  
  高粱的品性还有正直和无私。它站在原野上,挺拔而直立,大风刮不倒它;急雨淋不坏它,就是冰雹也耐何不了它!它好像有预见性,早就知道风雨要来,冰雹要来,就在幼苗时生出许多根须,牢牢地扎在土壤里,哪怕是坚硬的土地。它的每一条根须既是它站得住的脚,又是一根根吸收营养的管子。高粱的韧性也是有目共睹的,风来时,它就弯弯腰;雨来时它就低低头,风雨过后它又昂然挺立。一丈高的高粱杆永远是直立的,那沉甸甸的穗子,象一面高高飘扬的红旗,又像一个火炬。如果是一亩地以上的高粱群,它们就像即将出征的军队,一排排威风凛凛,威武雄壮。我终于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多少风雨的打磨才能形成高粱的这种性格!红高粱教育了我,鼓舞了我,它使我懂得什么叫未雨绸缪。只要把根深深扎在土壤里,就不怕风吹雨打。
  
  我赞美红高粱,而红高粱还是大片片地退缩或消失。工业化、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又使多少物种灭绝。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红高粱渐渐成为一种记忆,这令我心疼。那代表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红高粱,难道真的会消失吗?现代的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这么先进,就不能解决红高粱的生存问题吗?大豆能实现转基因培植,高粱为何不能?我相信,红高粱是不会消失的,你看,东北大平原上,那一片片的庄稼是什么?那是我们民族的青纱帐!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主编:毕凌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