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滚滚东去,两岸边留下了十来处名为赤壁的地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北蒲圻(现赤壁市)的赤壁,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史称“武赤壁”;另一处则是湖北黄州的赤壁,因李白、杜牧、苏轼等人的诗词而名扬天下,被尊为“文赤壁”。这两处赤壁我都多次去过,如果说前者满溢金戈铁马气冲牛斗的豪迈,那么后者更多的则是诗情画意的风雅。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曾与黄州赤壁隔江相望过数个春秋,常常会对黄州赤壁抱有淡淡的相思。
黄州,位于长江北岸,是一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为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黄州的西北角,古黄州城的汉川门外,有一处小山,山势陡峭,临江边的山崖突出下垂,状若一个鼻子,因全山颜色赭赤,这座小山就有了最初的象形名字——赤鼻山。几千年前,滚滚长江从山脚下流过。站在赤鼻山上,看长江碧水连天,远山隐隐,白帆点点,让人不由得生出“江山如画”的感慨。
长江水逝者如斯,赤鼻山一如既往地赭赤。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山水与人之间冥冥中自有一种缘分。山水一直在期盼着能够读懂自己的知音,让他们的笔墨来写意山水的芬芳。而那些失意江湖的人们也在寻觅能够释放自己心灵的山水,让风景的绚丽来寄托人生的情趣。黄州本地诗人朱日浚有诗“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一语道破其中的机缘。
黄州赤鼻山是幸运,它得到了上天格外的眷顾。灵性的山水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汉晋以来,就不断地有人在此筑亭修榭,将赤鼻山经营成一处远近闻名的胜迹。随着声名日隆,越来越多的名家也开始为黄州赤鼻山驻足。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湖北安陆隐居期间多次到过黄州赤鼻山,写下了《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稍晚一些的诗人杜牧也为黄州赤壁留下了一首名篇《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无战争大戏的黄州赤壁因为两位大诗人以其不朽的诗篇而与三国时期那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范本联系了起来,只是这种联系少了战争浓浓的血腥,多了些许诗意的想像。
如果说,李白、杜牧开启了黄州赤鼻山诗意的序幕,那么宋人苏轼则将黄州赤鼻山的诗意推向了高潮。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八月,苏轼因为写诗批评“熙宁变法”,触怒了宋神宗,被关进御史台的监狱。坐了四个月的监狱之后,苏轼于当年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胸有万卷诗书、笔走蛟龙灵蛇的苏轼虽能豁达自慰“临臬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但其内心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在黄州的苏轼“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地过着日子。在黄州的时光,他无数次来到赤鼻山,泛舟烟波,对月品酌。俊美的山强健了诗人的脊梁,浩荡的水涤清了诗人的灵魂。在黄州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苏轼创作了诗歌约220首、词66篇、赋3篇、文约169篇,还有书信288封等大量的文学作品,其诗书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传唱,《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珠联璧合,《黄州寒食》诗帖“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被列为“天下行书第三”。黄州赤壁从此被打上苏东坡的烙印,成为东坡赤壁,成了诗意的栖居地。
往后的岁月里,更多的文人墨客纷纷慕名来到黄州赤壁,留下了浩如星斗的诗词歌赋。一道道流光溢彩的轨迹丰富了黄州赤壁的风景,一篇篇精彩绝伦的华章提升了黄州赤壁的高度。黄州赤壁因诗意在赤壁群中木秀于林,成为闻名天下的胜地。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现在的黄州赤壁与一千年多年前相比,景致大不相同。长江像是怕惊扰黄州赤壁的清修,已悄然走远,黄州赤壁上的楼台亭榭亦是屡毁屡建,但黄州赤壁依然美丽如昔、诗意依旧。沿幽幽石阶进入,到处是亭亭修竹。清风徐来,微波荡漾,恍若到处有人在低吟浅唱怀古的序曲。二赋堂、挹爽楼、栖霞楼、留仙阁、睡仙亭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青砖红柱,飞檐拱角,如点睛之笔描绘出黄州赤壁厚重的辉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行书、程之桢的楷书、李鸿章的牌匾、叶志诜的一笔寿字等众多墨迹更是勾勒出逝水年华,濡染出黄州赤壁清雅的风骨。
经历着千万年风雨的黄州赤壁,可以静默,可以改变,但只要有了延展不断的诗意,美就会永远存活。
【本文入选2015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主编:毕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