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泛娱乐化”迷局

2025-3-28 16:58  |  来源:上海文艺网

崔  皓

  在商业化浪潮和新媒体技术的合力助推下,“泛娱乐化”现象开始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造成消极影响。警惕“泛娱乐化”侵蚀思想阵地,不让娱乐变成“愚乐”,成为我们当前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娱乐为目的,过度强调娱乐效果而忽视对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主要表现有娱乐明星崇拜、戏说历史、色情暴力等。在“娱乐至上”的语境下,正统历史可以被戏说、文化经典可以被篡改、严肃新闻可以被恶搞、崇高精神可以被解构,有无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通用法则。资本市场追求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是“泛娱乐化”背后“看不见”的推手。而不少人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今朝有酒今朝醉”,沉迷于感官的刺激与激情,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也给“泛娱乐化”疯狂生长提供了温室沃土。
  
  尼尔·波兹曼在其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曾对一个民族“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的现象发出过严重警告。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理性思考、深邃思考、创新思考,而“泛娱乐化”终究是碎片化、粗浅化、简单化的情绪释放,其不断扩张外溢,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在“泛娱乐化”的潮流中,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善恶美丑都无足轻重,仿佛一切都可以被戏谑、被曲解、被“轻松”地表达,导致有的人不看经典刷视频、不崇尚英雄崇拜明星,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偏移。
  
  “泛娱乐化”带有浓厚的价值虚无化气息,长期接触这样的娱乐内容会降低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辨识和判断能力。同时,乐于在爆笑、杂耍、恶搞的媒介中寻求刺激,思维方式渐趋表面化,缺乏内涵和深刻性,极易导致思维发展受阻、视野扩展受限。
  
  “泛娱乐化”带来的是一种被虚幻浮华笼罩的安乐假象,容易使人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淡化。特别是有的把“及时行乐”视作人生信条,一味吮吸娱乐“奶嘴”,丧失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极易引发不愿斗争的“软骨病”、不敢斗争的“恐惧症”以及不会斗争的“无能症”等问题。
  
  “脑袋是块地,不长庄稼就长草。”面对“泛娱乐化”,我们要在把握其实质基础上,积极倡导追求主流价值,自觉提升个人修养,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能量凝聚起强大力量,共同守护好思想阵地和精神家园。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把政治灵魂融入精神血脉,自觉抵制网上错误思潮、消极言论、灰色信息和劣质文化,提升党员干部对“泛娱乐化”的辨识力、洞察力和判断力,确保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里始终做到头脑特别清醒、态度特别鲜明、行动特别坚决。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在真伪交融、良莠不齐的“泛娱乐化”现象冲击下,要启迪党员干部将立德作为修身养心的根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大智大德启智心灵、固本培元,引领其充分认清“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泛娱乐化”的汹涌波涛中保持真我。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