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建南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逐渐遗忘了文学的魅力,尤其是那些古典文学的精粹。洪凯先生的《英都赋》恰恰是一剂强心针,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示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与厚重情感,尽显赋体文的传统韵味。赋,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的重要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而洪凯的作品正是这一传统的现代延续。
《英都赋》开篇便以恢弘阔丽的语言描绘了南安英都的自然风光,“维南安之西,有地名英都焉。”这简短而富有诗意的句子,将读者迅速带入至人杰地灵、文化厚重的英都。作者通过对比式的描述,将读者的眼光逐步引导,从远到近,展现出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你是否曾亲自漫步在那翠绿的山间,耳边是溪水叮咚,心中浮现的是那抹难以名状的乡愁?
洪凯用细腻的词语勾勒出英都的景致:清晨的钟声低沉而回荡,古刹的影子在晨曦中显得格外神秘。“古刹遥岚,隐于林薮,晨钟暮鼓,荡涤尘襟。”这样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土地,感受到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尤其是作者融合了五感的表达,读者不禁想要触碰那“膏壤之肥美”的土地,甚至能嗅到晨雾中草木的清香。
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景色昙花一现的描写。他深入挖掘英都的文化历史,展现出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家乡。“人杰地灵”的古语映照的是英都的人文历史,“文化发达”则描绘着其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作者笔下,古今交错,历史长河的波澜令人陶醉。
此外,《英都赋》在语言上也展现了极强的可读性。洪凯运用了古典语言的优雅,结合现代人的表达,让作品既有古韵又不显生僻,平易近人却富有层次感。这种语言的穿透力,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便会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以景触情的表达方式,让我们仿佛听到那“晨钟暮鼓”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读《英都赋》,我们不仅在欣赏文字的美丽,也在体会心灵隐秘的触动。正如柳永在《雨霖铃》中所描绘的惜别情景,洪凯同样使用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情感传达给读者,从寒蝉凄切的孤断到那梦中难舍的青翠,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积蓄已久的情感释放。
如此看来,洪凯的《英都赋》不仅是对家乡的礼赞,更是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每一位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都能在美丽的景色中发现自己的情感,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而这种情感的共鸣,正是文学作品中的一大魅力所在,在时代不断变迁的浪潮中,唯有这种心灵深处的共振,才是穿越时空的永恒。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越是承载深厚文化的作品,越能让人反思自我、传承精神。《英都赋》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之余,重新审视对家乡的理解与情感。当我们沉浸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实则是在寻找一个失落已久的自我,而这一切,都是洪凯用心书写的情诗,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希望大家能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妨驻足片刻,细细品读这篇赋,从中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国土情怀。
林建南: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