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当代上海研究论丛》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通志展示馆召开。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当代上海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为活动指导单位。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姜复生,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王依群,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顾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及论丛的部分作者20余人参加会议。座谈会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秘书长肖春燕主持。
《当代上海研究论丛》由当代上海研究所和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第一辑于2005年出版发行,本次为第六辑。本辑收录了上海各界专家学者文章28篇,全面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来上海贡献、上海经验、上海智慧和上海引领,是一部国庆专辑。
姜复生在致辞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史志工作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当代上海研究论丛》作为研究上海史志,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从2005年初创,历经近20载,成为上海史志界具有一定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要维护好、发展好《当代上海研究论丛》文化品牌,请更多优秀的专家学者投稿,力争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涌现。同时指出,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拥有众多、优秀的专家资源和机构平台,汇聚了方志、历史、档案、党史、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方方方面的专家和资源力量。当代上海研究所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下属事业单位,承担编写当代上海历史文献资料书籍,组织研究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的职能。此次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造了合作的样本。我们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编书、论坛、讲坛、课题等多种形式,借助各种平台资源优势,扩大朋友圈,增强史志界的凝聚力和扩大史志文化的影响力。
熊月之说:“这本书我拿到以后仔细地看了,确实是非常好,用八个字形容:端庄、雅致、厚实、精美。端庄,看上去就是立得住的;雅致,设计得很讲究,没有很浓艳,让人感觉到这是很有文化的人做出来的;厚实,就是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各方面,每一篇文章都有丰厚的内容;还有就是精美,用纸也好,装帧也好,设计也好,都很好”。同时,他围绕“浦东开发的精神境界”谈了自己的思考认识,指出:浦东的开发开放仍在进行中,从已走过的30多年发展道路和已取得的成就来看,可以说,这是中国城市建设史、改造史上的壮丽史诗,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辉煌篇章。
范林元(上海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说:评弹发源于苏州,发扬于上海,是观察江南社会的一个窗口,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弘扬和普及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舟(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谈到:从解放的第一天起,上海党组织和上海人民在接管、管理、建设上海过程中经受了无数考验,也不断创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治理大城市的成功经验。
茅伯科(《上海市志·交通运输分志·港口卷》总纂)指出:上海港作为“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14年世界第一,今年可以突破5000万箱,遥遥领先于新加坡港和宁波舟山港,是上海一张靓丽的名片。
王依群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辑论丛选题准、覆盖广、文风实、效率高,是上海市史志学会与上海当代研究所一次成功的合作。研究是学会的主业,史志学会有方志理论研究专委会,还有几个海上名人研究专委会(钱镠、方孝孺、黄炎培等),史志学会是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钱氏家训家教保护单位,学会集聚了上海各行业的专家,有丰富的上海地情研究资源。当下正在努力做好上海退役军人志编纂的前期准备及研究,同时开展上海地方名人家训家教的保护传承工作。史志学会将按社会组织管理条例严格规范开展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推动上海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褚半农、汪时维、潘建龙、徐惠梁、毕志刚等位作者分别就村志编纂、上海工业、上海要素市场、急救培训中心、上海电影的发展成就等内容作交流发言。
当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陈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对本辑《当代上海研究论丛》的编著出版情况作了介绍。
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档案局(馆)二级巡视员张新,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柴志光出席会议。
目录
序/陈畅
奋发有为的上海港/茅伯科
论浦东开发的精神境界/熊月之
开放共享、宜业宜居、和谐安全的国际化大都市治理路径探析——跨世纪的上海城市社会治理变迁研究/魏强
长三角联动发展:历程、动力与成效(1990—2006)/戴伟
上海对口支援/翟辉
建设人民城市的见证:从百老汇大厦到上海大厦/叶舟
上海社会生活变迁录(1990—2010)/徐涛
以“全过程”工作法“还绿于民”,动迁安置社区治理有新招/丁文曲张芹
人民公证制度创立中的上海经验/蔡煜
中国科普工作发展的“上海贡献”/乔志远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回顾/黄婷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和生动实践/贾占锋
新中国上海要素市场的创立发展及演变/潘建龙
解放初期上海私营银行与人民银行关系研究——以金城银行为例/彭晓亮
上海工业跨世纪的发展与调整(1991—2005)/汪时维
上海电影产业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毕志刚
上海滑稽剧团的前世今生/钱程
上海爵士音乐:当代回顾与未来展望/何丽
上海的责任:做“快乐最大化”的体育产业/徐菲
“大博物馆计划”下的“上博样本”研究/郭奕华
社会主义“中国经验”的上海贡献——1961年沪版《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始末/张生
边干边学,互教互学——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段炼伍洁静
归侨学生教育的“上海经验”(1949—1966)/张玥
我眼中的上海方志/王依群
我在修志领域的两个“上海第一、全国第一”/褚半农
张伟康先生口述——我在“一只鼎”的创业经历/王敏采访,王宇、柴灏浩整理
当年我们怎样工作——急救培训中心的若干记忆/徐惠梁
我所经历的三十年上海演艺界及评弹业态之变化/范林元
后记/《当代上海研究论丛》编辑部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