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林徽因测绘山东滋阳(今济宁兖州)兴隆寺塔
(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资料,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图)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建筑学家林徽因抗战史诗《哭三弟恒》赏析
徐军 辽宁大学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00周年。宾大于当地时间2024年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向林徽因——这位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颁发了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
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30至1945年,她和丈夫同是宾大毕业的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如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认可,并从此加以保护的。此时,林徽因已染上肺病,更是经历了抗战的血雨腥风和失去亲人的悲痛。她同时也是中国新月派诗人,一位富于“女性主义”的诗人,她把人生的视角投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哭三弟恒》,即是她悼念牺牲于1941年(民国三十年)的同父异母弟弟林恒这位空战英雄的。诗有九个诗节,每节六行,共五十四行。
一、在病中“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林徽因的《哭三弟恒》还有一个副题——三十年空战阵亡,是一首悼亡诗,也是一曲中华民族抗战的壮歌。在此,诗的表现形式及其手法等这些艺术元素,都让位于诗的主题了。只有那为国家的思考,科技强国的思考,国家体制变革的思考,才成为林徽因“女性主义”诗歌的指向和意义。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了——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
你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想望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作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喉,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青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纷纠!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1]
该诗写于1944年四川宜宾的李庄,即其三弟林恒抗战阵亡三周年祭,发表于1948年5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12期。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又称一·二八抗战)后,中国空军能参战的飞机已所剩无几。1941年3月14日,日寇突袭中国空军成都双流基地。林恒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起飞迎战,壮烈殉国,年仅25岁。而林徽因战火中结识的另外八个飞行员“弟弟”也无一幸免。林徽因的悼亡诗《哭三弟恒》,实际上是献给抗战时期她认识的所有以身殉国的飞行员英雄的。
全诗九节,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首尾两节,中七节。
(一)首尾两节:沉郁,唤起
首节以呼告的方式,“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表达哀思,因为“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低回哀婉深情的倾诉,使其悼亡具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起笔既已痛彻至极,可见通篇怀念之烈。尾节以设问的方式,“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阐明哀悼的原因。设问而答,既有提示,也有警醒;“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以唤起国人永记,永记民族,永记历史。可以看出,诗人对那时国人国家观念麻木的隐约的批评。这不仅在当时战争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相对和平的时代,也具有启迪的历史意义。
(二)中七节:哀深思彻,寄托希望于科技强国
中七节是全诗的核心,一边哀悼一边思索,哀深思彻,科技强国的理念重于悼亡的哀情,忧国忘家。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二至第五诗节和第六至第八诗节。
1.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林徽因知道空战这个不幸的结局迟早会出现。在第二诗节,机械的落伍,使诗人的弟弟,没有机会发挥他个人的心智,所以只有难为他的勇敢了。悼念弟弟的一开始,就指向了“科技落伍就要挨打”的主题,以下的诗节,由此生发开去。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空军竟公然直接空袭市民,很多中国空军飞行员因而壮烈牺牲。1940年10月26日,日寇18架新式战斗轰炸机空袭成都。突然,云层上出现一架双翼小型飞机,直冲敌机群俯冲扫射。敌机惊惶失措四处窜逃。敌众我寡,小飞机不幸被敌击落。烈士叫石大陆,其父为石杰将军。石大陆牺牲时,年仅23岁。这段悲壮的历史,可以作为林徽因《哭三弟恒》的参互印证,同时也可以作为文学史上对林徽因生活思想文学道路史料或缺的一个补充。科学和爱国,是她“女性主义”诗歌思想的时间内核和空间取向。
接着的第三诗节,呼告阵亡成都上空的弟弟。林徽因希望弟弟不要悲伤,其原因就是“多半不是我们老国”,也就是民族精神还在,问题却出在了“他人在时代中碾动”。这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那时的外敌,一个是那时的内政。所以,“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这一点,“女性主义”诗人林徽因比当时其他一些女性诗人,都更高屋建瓴。
第四诗节,展开了对时局的分析。战时,面对猖狂的日本空中强盗,后方很多人曾寄希望于美国的援助。然而希望却一年又一年地落空,直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对中国空军伸出援手。驾驶着由民用机改装的战机,航校学员们甚至来不及参加一次像样的战斗,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焦急地盼望着,因为“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可是“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一场空的等待,字里行间隐约着对所谓盟国盟军的失望,其实也是批判。我们只有自己起来,才能赶走自己的敌人。
第五诗节,弟弟牺牲三年了,林徽因劝慰弟弟不要伤心。他那时“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那样笨,那样慢”;“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也不要怪罪“谁误了你”,是时局的不稳定,作为一个常人是无法预测的;但中国的前进是一定的,冲破黑夜的黎明。诗人在悼念弟弟的时候,自始至终是跟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林徽因对当时我们国家的战机也是相当熟悉的。这除了她国际的视角,还有昆明那段与航校学员一起脚踏实地的生活经历。别人给我们的飞机老掉牙,她知道;我们把民航临时改装为战斗机,她清楚。她是多么地在关注她的国家命运啊!那时,她就已经在时时地生病,而且还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2.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先前,读者是通过陈香梅女士的那支纤笔,扩大了陈纳德将军抗战时期在中国的飞虎队的知名度;现在,又通过诗人林徽因她的这首《哭三弟恒》,深化了中国空军在那段历史上悲壮的义举。
第六诗节,是诗的抒情制高点。林徽因在她的悼亡诗中,发出了这样的声音:“青年的热血作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心底。”这是“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主题的重申,也是呼号。所不同的是诗人拖曳着病体,不能够像石评梅那样放声大哭,呜咽痛悼,而骨子里是一致的豪放和铿锵。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她所有的诗章,为什么都那么深缅,那么沉郁,甚至那么失重,这与她身体的处处不适,时时发病是有大关系的。我们不能够只看诗而忽视诗人,她那15个省的古建筑普查,她住院有15次!
接下来的第七和第八诗节,顺着制高点滑翔,飞回弟弟年青的梦想。
可是,这梦想跟弟弟林恒所有牺牲的战友一样,都给了他们爱的这个世界。“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情爱,家庭,儿女,生的权利,喜悦;纷纠!真多。”都给了今后幸福都要在你的前头的中国多少人。诗人把对自己失去弟弟的怀念,转化成爱国的幸福,不仅没有淡化哀痛的沉重,而且升华了哀痛主题,“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我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的弟弟。
那时进入航校的学员,后来在空战中阵亡的飞行员,来自各省,不仅有诗人林徽因的三弟来自清华大学的高才生,还有来自全国其他高校的青年俊杰,其中不乏抗战将领的儿子。上文说到的石大陆,他的父亲石杰将军,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任中央军校技术总教官。儿子石大陆空战殉国后,他没有流下一滴泪,仅抱着烧焦了的英雄遗体,拍下一张永志不忘民族仇恨的照片。
今天,林徽因的这首昂扬着科技强国理念的《哭三弟恒》,让我们记住了那段历史,也记住了这位诗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二、在格律美中“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林徽因在她“女性主义”诗歌里的另一个主题,即“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占据她全体诗歌作品的重大部分。自她1931年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到她抗战时期的作品《哭三弟恒》,绝大多数还是以情绪跳跃的笔线,在勾画她三十多年人生的心境之旅行。
这个过程的浪漫,空幻,美好,都是永恒的,不可以放置,不可以无梦,不可以释怀的。她的足迹绝大多数在祖国,更了解祖国,更理解祖国。陈梦家在《新月诗选·序言》中说,“为什么一张图画安上了金边就显得清楚?为什么在城外看见煊红的落日圈进一道长齐的古城墙里就更使我们欢喜?是的,从有限中才发现无穷。一首蕴藏无限意义的诗不在长,也许稀少的几行字句就淹没了读书的海。(因为它是无穷意义的缩短。)限制或约束,反而常常给我们情绪伸张的方便。”[2]这个序言,其实也是对他们自己的团队,作为新月诗派成员林徽因“女性主义”诗歌的一个注脚。《哭三弟恒》诗九节五十四行每节六行的对等形式,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衔接,完整的设计,是与她所学建筑专业、舞台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是她把“城外看见煊红的落日”,“圈进一道长齐的古城墙里”所形成的建筑之美,史诗之丽。
作者简介
徐军,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中国诗歌网等汉诗英译专栏主持人。研究方向:女性文学、王国维学术研究及英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英文版”(批准号22WYSA002)。向党的十九大献礼诗集(土牛著;徐军译)《一个农民的祖国:汉英对照》(AFarmers’Homeland),2017年获辽宁省翻译学会优秀翻译学术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为袁可嘉文学馆收藏,2018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文化类,序号484),第二次印刷,发行至全国农家书屋。截至2024年8月,本译著是自2008年以来入选中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文化类唯一“中译外”的中国新诗作品。2021年论文《党史中女性题材壮剧的原型发掘、艺术创造和主旋律弘扬》获中共辽宁省沈阳市委宣传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一等奖。2023年11月应邀参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王国维先生学术研讨会”,论文《百年淬砺 戏曲中国》被收入论文集《传承与发展:王国维及其学术思想的当下解读》。
注释:
[1]林徽因.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J].朱光潜编.文学杂志,1948(12):66-67.
[2]陈梦家编.新月诗选·序言[M].上海:新月书店,19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