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千千万,成语的道理传古今……”伴随着一二年级同学稚嫩的童声,市解放路小学“小作家种子工程”第8部原创童书《小学成语读·写·绘》新书发布会拉开了帷幕。
在这本书中,市解放路小学的孩子们或用故事诠释成语,或用成语记录生活,亦或在成语典故中汲取智慧。他们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今年以来,沧州市各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市育红小学学生端午制香囊
解放路小学
共诵读品经典
诗情溢满半亩田,书香飘逸方寸间。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市解放路小学,同学们以小学必背古诗词为依托,通过背诵PK和朗诵展示,徜徉于古诗词和古典名著中,品味中华经典佳作,领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萌发出最质朴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不仅如此,一二年级的小同学还翩翩起舞,将古诗词中的场景生动再现于大家面前;三四年级学子每日共读三五篇精悍有趣的小古文,相互交流也有了更多话题;五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学习通平台上的导读视频和同名电视剧,将《西游记》班级共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六年级同学共读《水浒传》,一一结识、细细了解被誉为“梁山好汉”的一百单八将,然后拿起画笔创作“水浒好汉卡”,将书中人物的侠肝义胆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海路小学
着汉服学中医
穿上自己喜欢的汉服,在校园里工作、学习;来到学校的花圃和方寸田,嗅花林芬芳,与绿意相融;到操场上,闲坐读书,玩乐嬉戏,抚琴弹唱……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市上海路小学的师生们都会习古典礼仪、奏丝弦雅乐、学传统技艺,度过一个难忘的“汉服周”。
为了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体会“大医精诚”的奉献精神,市上海路小学组织师生来到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走进中药标本馆,认识千余种中药材,学辨真伪;在中药专业实验室,大家踊跃进行中药调剂、炮制的体验;同学们亲手制作中药香囊,老师们现场以中药材、蜂蜜等为主要原料,手工搓制大蜜丸并熬制秋梨膏。一系列亲身体验,大家更坚定了要将传统中医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育红小学
研习俗巧过节
每一个传统节日,对于市育红小学的孩子们来说,都是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在“草长莺飞春分到莫负春光话传承”系列活动中,师生们来到大运河畔的百狮园,绘制专属风筝,“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室里,孩子们用美丽的图案、缤纷的色彩表达着对春天的期盼,一枚枚平淡无奇的鸡蛋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下华丽变身。大家还纷纷一展身手,体验“立蛋”的乐趣。
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着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更蕴含着气清景明、春意盎然、慎终追远之意。孩子们和家人一起种下种子,松土、施肥、浇水……感受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快乐。“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碧绿的青团、幽幽的茶香是清明节的专属美好,同学们和家人一起动手制作、共享春日美食。劳动的快乐从小小青团和袅袅茶香中慢慢升腾,让清明节充满了春天的味道,弥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幽香。
▲市重庆路小学舞龙社团
重庆路小学
进课堂传非遗
在市重庆路小学,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是孩子们的企盼。在多功能书法教室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字体,展开临摹。而伴随着悠扬古曲的围棋课,更让大家博弈黑白之间,尽情领略手谈的雅趣。
市重庆路小学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不仅利用语文、政治等课程资源,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而且还积极探索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将经典诵读、民歌、戏曲、国画等纳入课程内容,让全体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剪纸、烙画、面塑、茶艺、舞狮、民族舞、掐丝珐琅等近20个非遗社团,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技艺,而且依托二十四节气系列实践课程,在每个节气到来之时,学校还会选取不同的非遗项目,让社团成员通过创作展现民间习俗,在节气与非遗的“碰撞”中,擦出新的传承“火花”。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