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舞台以诗化意象诠释“右玉精神”

2022-7-20 14:44  |  来源:新华网

  圆形转台中央,立着一棵“小老杨”,上方的环形灯架,时而升降时而倾斜;现实的生活情境,多重的时空结构,用写意的手法创造诗化意象……18日在京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山西省话剧院的新作《右玉》获得好评。
  
  日前在北京参加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右玉》,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右玉县黄沙洼村群众在县委书记唐汉元、县长黎润杉以及村党支部书记柱子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同“吃人”的风沙展开殊死斗争的故事。
  
  该剧总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王晓鹰说,全剧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叙事结构,表现右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治沙绿化、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
  
  “该剧是王晓鹰追求多年的‘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理念的又一次舞台实践,具有哲思和诗情。”94岁的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导演艺术家徐晓钟说,尤其那棵“小老杨”,虽然树干扭曲树皮粗糙,却始终坚强地挺立在舞台中央,这是“右玉精神”的诗意象征。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剧作家欧阳逸冰说,剧中圆形转台象征“地”,暴露在空中的环状灯架象征“天”,右玉人民在其间“战天斗地”建设美好家园;全剧表达了右玉人民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深刻挖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主题。
  
  如欧阳逸冰所说,这一主题凝练在剧中一个女人多次吟唱的歌声中:“一阵风来一阵沙,黄沙洼里是我家。谷雨无云下不了种,遍地荒丘瞭不见一朵花……一年一场大风刮,刮开了漫山遍野万朵花。塞上边关今犹在,古往今来是谁改变了咱!”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徐健指出,演出具有叙述体戏剧的特征:叙述者老年唐汉元掌控着戏剧节奏,引导观众尽快进入戏剧情境,完成对历史的还原;歌队展现了右玉的生命群像,是民心起伏与走向的象征,是生命顽强与韧性的隐喻,是历史见证者与书写者的化身,也引领观众持续追问“右玉精神”的内涵。
  
  同时,专家也提出剧本人物塑造、演出方言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