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何处去?前往陕西黄陵县。
黄帝陵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古称桥陵,后经蒋介石改为黄帝陵。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农历三月初三。轩辕黄帝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因此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人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
延安之行第一站,就是去黄陵县拜谒黄帝陵。
我们一行20余人,从西安乘坐旅游大巴大概需一个小时的车程。抵达黄帝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广场。我们与轩辕庙隔河相望。这条河是沮河,河的中间这段叫印池,说是黄帝洗笔洗砚的地方。走过横跨印池的轩辕桥,便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是“九五之尊”。拾级而上则是广阔的祭祀广场。
这个广场非常壮阔,左右两边一排黄旗迎风飘扬,中间陈列着硕大的龙魂大钟、龙威大鼓,颇有气势。据导游介绍,广场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共计5000块,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这里是此行第一站,大家游兴很高,纷纷选择合适位置照相留念。
拜祭黄帝,一般都是“先祭庙,后谒陵”。我们也不例外。
在祭祀广场北端,巍巍矗立着轩辕庙(即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这样环境才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此殿于2014年3月15日建成,从当年清明节开始,国家每年都在此举行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远万里,奔赴桥山,公祭黄帝陵。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为黄帝陵题词:“炎黄子孙”。1993年清明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1994年起,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专程来陕参加公祭活动。陕西黄帝陵祭典的至上性、持续性和唯一性,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致认可。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这是对追本溯源的文化认同的诠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向心力量。2006年,清明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据了解,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就伫立在殿内上方。
站在祭祀广场上,可以看见轩辕殿坐落在三层方形台基上。轩辕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现代气息为一体,气势磅礴,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轩辕殿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枝干苍老遒劲,主干略向南倾斜,其冠如华盖,其势巍峨。导游说,这棵柏树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国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
黄帝手植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12月9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被誉为“世界柏树之冠”。
黄帝手植柏后面是诚心亭。亭前一砖壁刻着简介,大意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现代政要名流、同胞华侨等,拜谒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私心杂念,然后才能缓步进殿,顶礼膜拜。人人至此看了简介,都按照要求去做,怀着崇敬之心,有序前行。
诚心亭北边是“碑亭”。碑亭对联写道:“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分别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的题字或写的祭文。碑亭东侧是碑廊,保存了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的碑石几十通。里边有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旁边还有一块无字碑,据说这是为解放台湾预留的。
往前走,有黄帝脚印石,再往前走便是人文初祖大殿。大殿前右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名叫“挂甲柏”。相传汉武帝刘彻率领18万大军征战归来,驻军拜祭黄帝陵时,曾将铠甲挂在此树上,铠甲致使树身斑痕累累。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不时流出柏液,凝结为球状,晶莹透亮,蔚为奇观,“挂甲柏”因此闻名。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据悉,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7间,进深3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6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4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
进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浮雕黄帝全身像,与我们学习的历史书中看到的图像一模一样。黄帝石雕像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谱,着装无华。石像的四周雕刻着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大殿顶部为圆形露天设计,从殿内可以仰望蓝天。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代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大殿呈方形结构,四方共有36根柱子支撑,九鼎、九柱、五阶梯等设计也处处体现皇帝的九五至尊。站在大殿中央仰望,一种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立于大殿前方观赏,人文初祖大殿显得宏伟壮丽,古朴雅致,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布局十分巧妙。
离开人文初祖大殿,前去黄帝陵。沿着登陵石阶拾级而上,道旁古柏参天,柏荫森森。桥山古柏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这与千百年来的游客和当地百姓缅怀始祖功德、植柏护陵是分不开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柏树树龄已在千年以上。路旁还可以看到成龙、李瑞环、连战等名人亲自种植的柏树。
继续拾阶而上,路边伫立着一座“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相传,古代祭陵者,不论是黎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为了表示对先祖的崇敬之情,都不约而同地在这块距黄帝陵大约200米左右的地方驻足,下马或停车,整理衣冠,平心静气,然后方步入陵园祭祀。今人至此也都放轻脚步,整整衣冠,悄声细语,缓慢前行。
陵道尽头便是陵园。进门几步,左侧是一座20米高的圆锥形土台,高台旁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来桥山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十万大军用身上的战袍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就筑成了这座高台。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往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导游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游客至此,争相攀登。
越过汉武仙台,就可以看到一座四角亭,即祭亭。亭中碑上刻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据说,当时这几个字是要请毛泽东书写的,毛主席说他写了祭文,于是请郭沫若来写。
亭后就是黄帝冢。冢前有一砖龛,内有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黄帝冢为扁圆形土冢,四周1米左右的砖墙围合,冢上柏树郁郁葱葱。这可能是最小的帝王陵墓。原先以为起码要把黄帝陵修得好大好雄伟,哪曾想黄帝陵却是如此简朴,真的是陵墓不在大小,看它埋的是谁。
我们一行人随即打开提前备好的花圈,由一男一女两人向黄帝陵敬献花圈。然后排成两列队伍,毕恭毕敬地默哀三分钟,以此表达我们对始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敬仰与怀念。
相传黄帝诞辰于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时20岁,据说是在公元前2697年,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传说他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15岁时,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黄帝继承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趁时而起,打败不同部族,其余部族首领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三足鼎立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地区,蚩尤居东方九黎。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皆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展开决战,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中原各部落。建都涿鹿。后来,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颜色尚黄,于是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功绩载入史册,成为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在位期间,播五谷,种草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文明时代,被后世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如此丰功伟绩,理应受到后世子民的崇拜和敬仰。
传说黄帝活了118岁,天帝为其丰功伟德所感动,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之间人们只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和佩剑。于是,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冢说法的由来。
不过,这仅仅只是个传说而已。司马迁《史记》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关于黄帝陵,除了陕西有黄帝陵,在北京平谷、河北涿鹿、河南灵宝、甘肃正宁等地也有黄帝陵。从汉武帝开始,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陕西黄帝陵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游罢黄帝陵,过沮河回首桥山,这里绝对是一片风水宝地。你看这桥山之地,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有山有水,山水相映,相得益彰。沮水三面环流 ,波光粼粼,犹如一面漂亮的镜子闪闪发光。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郁郁葱葱,约有8万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这里是我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黄帝陵风水轴线》一文。文章说,“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这条连线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也就是说,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或正西正东,而是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你看看这巧妙不巧妙?是不是风水宝地?
黄帝陵,不仅是古代帝王陵墓,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陵园。黄帝在后世人心中,更是一种神话,一个图腾。历经五千年的风雨飘摇,时至今日,黄帝陵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桥山之上,千年松柏苍苍翠翠引领着拜谒的人们虔诚前往。桥山之下,轩辕庙内香火缭绕,拜谒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每年清明节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不远万里前来陕西黄陵县拜谒黄帝陵,寻根问祖。
陕西无疑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寻根问祖,拜谒黄帝,开展清明节黄帝陵大型祭典活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旨在弘扬传承中华文明,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激发亿万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不懈努力奋斗。
轩辕功绩感天动地,黄帝美名万古长存!
作者简介:
曹矞,原名曹可智,陕西山阳县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山阳县首批优秀拔尖人才。系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全国中小学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专家团队专家。中高考热点作家,上海文艺网第三届签约作家,《秦岭印象》文学双月刊第一批特约作家。草根文学网驻站作家和特约评委。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80多万字。作品收入《中国青年诗人精选集》《新诗百年·陕西卷》《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方阵•陕西卷》《时文选粹》《百家散文精选》《中华散文精粹》《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2013年卷)《共筑中国梦·中华人物思想文集》《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金榜集》(2016年卷)等40多个全国大型诗文选本。《荷花的高洁》获第三届中国散文精英奖卓越成就奖。《水灵的周庄》荣获2012年中国散文华表奖最佳作品奖。《永恒的文赤壁》荣获上海2015年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奖二等奖。《游子吟》《梦蝶的庄周》《婉约的女神》《温一壶佐酒的月光》《永恒的文赤壁》等被选用中高考月考或模拟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