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个时代的女性读书的很少,母亲也不例外。和母亲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没见她写过字,哪怕是写她的名字。可在我的心里,母亲就是一位诗人。
土地刚分下户那年,母亲就开始养羊。从最初的几只,到两年后的一大群。我那时七八岁,每天就跟着母亲,帮她招呼羊群。每天一大早,我们就把羊群赶到河滩上,日头落下去之前,再把羊群赶回羊圈。有一天,我好奇地问母亲,我家的羊为什么都是白色的?母亲笑着对我说:“你看,这些羊都在河滩上吃草,吃饱了,就去灌河里喝水。灌河里流淌着棉纱一样的云,这些云都被羊喝进肚子里了,你说它们长出的毛应该不应该是白色的!”
母亲养了十几只老母鸡,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总是把鸡蛋煮着、煎蛋着给我们吃。有一天我问母亲为什么总是给我们鸡蛋吃?母亲边给我夹菜边说:“本来鸡蛋是老母鸡用来抱小鸡的,现在都给你们吃了,就是为了你们能好好念书,出鸡。”我不解地问:“我们能出鸡?”“是啊,出成绩。成绩就是你们的鸡。”母亲笑着说。
母亲种庄稼是一把好手,我们那里几个生产队的人都知道母亲能干。那时种庄稼是靠天吃饭,为了有个好收成,母亲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她总是能随口说出一两句很押韵、很有哲理的“诗句”。
“白露下雨寒露晴,滴滴答答到清明”。母亲把节气记得清清楚楚,如果白露那天下雨了,她就知道一直到来年的清明节都没有好天气。
我们那地方四季比较分明,夏天很热,冬天很冷。每年刚入冬,母亲就会储存好家人和牲口过冬的口粮。有时我会对母亲说天气暖和着呢,今年应该不怎么冷。母亲就会立刻说:“雪雨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我家里人口多,一年难做一件新衣服,我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破了的。母亲把那些破了的衣服缝缝补补,有的太长,就拿到有缝纫机的人家里改短后给我穿。读小学那几年,每年夏季,我就是一件背心和一条短裤头。穿脏了,就在河里洗澡的时候顺便揉揉,然后再穿身上,反正夏天温度高,干得快。那几年的夏季,我听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的那句话:“笑冬不笑夏,三条襟兜着胯”。
母亲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是微笑着的。现在我也为人父母了,我体会到了母亲微笑背后有多少心酸和无奈。
母亲辛苦地劳作,供几个孩子读书。五哥不喜欢读书,有几次都是母亲送他去学校的。有一次五哥彻底不愿去学校了,母亲很生气,就让五哥下地干活。“有字吃字,无字吃力”,母亲说。
冬天冷,早上不想起来,母亲喊了一遍又一遍。“小时享福不是福,老了蚂蚁叮屁股”,母亲警告我们,从小太懒了,到老了混的裤子都没得穿。
母亲的做事风格是“不怕慢,就怕站”,她说只要你在认真做着就可以,慢一点没关系,“慢工才能出细活”。
我读初中时在县城里住校,周日回家,母亲经常告诉我一些学会适应环境的话。她说现在学会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将来考上大学,在大城市工作就会很快适应环境。“走哪山,砍哪柴,倒在阳沟里是棺材。”
母亲经常告诫我们不要看不起别人,她说你不知道那个人将来会做什么,“鼻涕孩,牤健牛”、“笑人前、笑人后,临到自己笑不够”……
母亲会唱很多民谣。她自己唱,也教我们唱,还能自编自唱。
小时候的夏夜,天上星星很多,月亮也格外地大、格外地亮。我们坐在母亲的旁边,看星星看月亮看天河。如果我们不小心用手指了一下月亮,母亲就会让我们唱:
指月老
望月老
月老别割我的小耳朵
夏天夜晚萤火虫很多,菜园里、田埂上、池塘的水面上,到处都是绿光。我们那里把萤火虫叫火么虫子,母亲教过我们几首有关火么虫子的歌,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鸡蛋壳
鸭蛋壳
火么虫子来抱窝
鸡蛋皮
鸭蛋皮
火么虫子去赶集
夏天的夜晚温度依旧很高,要到夜里十二点以后才能凉快些。吃过晚饭,母亲收拾好碗筷,就摇起了蒲扇。那个时候,我就会坐在母亲身旁,享受着母亲一扇子一扇子的凉风。我总是问母亲怎么还没起风呢?母亲就会轻轻的唱起来:
风在我手上
风在树梢上
风在田里走
风在大河上
------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幸福快乐的童年。尽管她离开我们将近二十年了,但她那些富有哲理、诗句般的语言一直影响着我。她教唱、编唱的民谣有些似懂非懂,有些至今不懂,但毋庸置疑,她的民谣里有爱、有快乐、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也写诗,但母亲的“诗句”能启迪心智,因为她把生活过成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