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历时久远,积淀深厚,其中家训家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选择性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强调指出:“最根本的还要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但一个民族的根基在于其特有的文化,传承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如果基石动摇甚至被推倒,那么民族的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作为社会的细胞,古代家训家规的主旨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发展,实际内容包括伦理道德、以儒家礼教为主体的一系列人格养成规范,突出的是道德的培育和价值观的引导。
家训是一个家庭对于社会、人生和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家规则是比较具体的一系列言行规范。家风是在家训和家规的约束下整个家庭或家族呈现出来的基本道德和文化风范。许多时候家训和家规很难区分,著名的家训类篇章既是家训又是家规,所以有时我们把家训家规简称为家训。
一般来说,家训家规的书籍开始出现的时代是南北朝。但早在西周初年,《尚书》中有一篇《无逸》,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训诫之辞,目前学术界都认为这是家训的开篇之作。孔子对儿子孔鲤在庭院中的教导,后世称之为“庭训”,也是被记载下来的早期家训文辞。还有三国时诸葛亮所著的《诫子书》,是有名的家训类著作。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对后世千年的家庭教育和伦理守则影响深远,所以被历来的家训家规研究者推为家训著作之鼻祖。此后随着封建教育的发展和规范化,特别是宋代开始,家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规范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示范意义的家训家规不断被复制和修订,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家训家规体系,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文化教育现象。宋代的司马光、朱熹、陆游,明代的方孝孺、杨慎,清代的朱柏庐、焦循和曾国藩等都传下了家训,因为他们本人的地位和影响,所以这些家训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人们普遍认同,至今仍在中国人民的行为规范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浩如烟海的家训类著作中,《颜氏家训》和《朱子家训》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它们好似家训的双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放射着历久不磨的华彩。
《颜氏家训》为南北朝时代北齐颜之推所作,共二十篇,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几个部分,目的是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门内”就是治家之道,“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后世认为此书不独应为颜氏世守的家训家规,“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
《朱子家训》为明末清初昆山朱柏庐所著,是三百多年来对家庭教育影响最大的一部家训,普遍认为此家训集儒家学派为人处世准则之大成,着眼于“勤俭”两字,告诫子孙守分安命、志在圣贤,从日常生活做起,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虽然古代家训中有许多训导之辞可以成为我们言论行为的守则,但时代毕竟不同了,所以对于今天我们治理家庭教育子孙来说,应该面对现实,对于古代家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这也是时代的要求。照搬古代家训作为现在家庭必须遵守的规范,那么结果就会事与愿违。所以在提出重视家训家规传承的同时,我们还要强调家训家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有所创新,创新的原则主要就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一点在普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