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上海裨文女中

2020-5-9 08:52  |  作者:翁泽良  |  来源:上海文艺网


  2013年11月,我母亲面上的家谱《何氏家族》,在亲朋好友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问世。
  
  在我主编家谱的工作中,与我母亲近似年龄的长者,告诉了我关于先母青少年时代就读裨文女中的那段故事。我聆听之后,觉得有必要以短文的形式把它记载下来,通过纸上墨迹,与我的亲朋好友、读者、我的后辈们一起去分享历史片页的写照。
  
  我母亲名静珍,姓何。母亲,1929年12月20日出生在上海书香门第之家。外公祖上原籍广东中山。外公的父辈有二兄弟,后到安徽成徽商。太平天国的军队打到安徽,家中人等皆难于战乱之中,唯兄弟二人逃难到上海,故由原籍移籍上海。
  
  我外公何子林在旧上海是吃“开口饭”的。他不但中文好,而且擅长用英语与外国人做生意。
  
  我外婆杨传英是杨家闺秀。
  
  由于门当户对,何杨二家,相许结姻。婚后,传有五子一女,唯我母亲是府中独女,备受宠爱。
  
  母亲,由几年私塾小学堂进入上海裨文女中。
  
  裨文女中,在上海近代史上是一所赫赫有名的学校。她的前身是“裨文女垫”,也称“裨文女书院”。
  
  1850年4月15日,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与夫人格兰德女士在上海创办的裨文女书院开学了,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所女子书院。
  
  校址设在上海南市方钭路上(今方钭路西林后路102号)。她不仅仅是上海出现的第一所女校(是全国出现的第二所女校),还是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的母校。
  
  在1881年时,美国基督教的公理会与圣公会发生分歧和冲突,于是一部分师生并到圣玛利亚女校,学校被圣公会接管。现在这所学校还保存一块“美国圣公会”的石碑。1931年,该女校向上海市教育局注册,正式使用裨文女子中学。1953年改名上海市第九女中,1966年取消女中,又改名为第九中学。
  
  创始人裨治文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宣教士,也是美国来华的第一位汉学家。他具有热诚的奉献精神,特别的语言天赋,以及对文化的透视力。他用中英两国语言和文字,向中西方介绍彼此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而成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搭桥人”。
  
  裨文女书院,由于裨治文夫妇的创立,改变了中国女子从不进校读书的历史状况,让年轻女孩或即将成为人母的女子能同男子一样走进学校的殿堂,开始接受教育,彻底摈弃旧中国存在极端的性别歧视的旧观念,将女孩从性别被歧视中解放出来。女学生读书后,至少能在洋行找到一份工作,或就职于一些需要有文化的岗位。裨治文夫妇早年创立裨文女书院,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先河。裨治文在世时为中国社会和人民所作的贡献,至今为后人所念及。
  


  1941年,国民党对日宣战,我国进入抗日战争中期,抗战捷报频传。这一年,我母亲跨入上海裨文女中,那时,才十三岁。而裨文女中从裨文女书院创立算起已走过了整整九十一个年头。
  
  母亲入学那年,裨文女中早已名声在外,不少有钱人的家庭都把自己的适龄女孩送入裨文女中,想通过名牌女校读书“望女成风”。
  
  母亲入学的那年,何家经济并不乐观。因为我外公因病驾鹤仙逝才一年多,家中倒了一棵大树,经济有点拮据。好在我母亲的二哥在海关工作,收入不菲,才有幸让我母亲续读女中。
  
  裨文女中是女子教会学校。学校设有圣经课程,传教士向中国学生竭力传授西方人文、礼仪,推崇学习西方的先进人文和思想,鼓励中国女学生学好中文,还应包括文化和宗教在内的课程。
  
  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礼仪很多,有:拱手礼、吉拜礼、顿首礼、嘉礼、冠礼等等。教会女校则注重学习西方的礼仪礼节,具体地说,如待人接客要注意言语举止;得体的女子身着打扮与场合;注意主客之间的谦让;迎客用语及让座敬茶的细节等等,这在沟通东西方人文礼仪上,对中国女学生都起到了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文明进步的意义。
  
  力除妇女缠足,是传教士们始终如一的努力目标。
  
  缠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这是一千年来汉民族女性被压抑的象征,造成男女不能平等,也严重损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并产生了让人作呕不已的畸形审美观。
  
  试想一下,任何天生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一双好好的脚,为何要刻意弄成那样?随着西方文明的影响,也随着宣教士对女学生的直面宣讲,女中的学生反对妇女缠足,已形成新思想、新思潮,并由学校波及社会,乃至整个中国。
  
  从裨文女中走出来的女学生个个都是天足,值得自豪!这在那个年代足见中国汉族女子地位的提高,很了不起!
  
  母亲的一手方块字写得漂亮,刚劲有力,这与裨文女中的教育有关。
  
  裨文女中的教员队伍的壮大,师资力量的成熟,不少原校毕业学生留校当教师,教员中大多是中国人,也有外籍传教士。学校向来在中文(即语文)上培养女学生作为必学主课。学好语文,不光阅读与写作,还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工整的中国字。小楷、中楷、大楷、笔墨纸砚,由写字课来训练完成。
  


  母亲的歌,唱得好,这与裨文女中的音乐老师有关。
  
  裨文女中设有音乐课。女学生不光学乐理知识,还学基本视唱练习和中外歌曲。音乐老师用歌声荡起学生们心中激情的飞扬,也让校园生活充满温馨愉悦,母亲有音乐的天赋,更得助于女中音乐老师的培养。1961年,母亲还是上海牛奶公司文工团的第一代首席歌唱演员。
  
  裨文女中的教育,也让母亲学会了做人的礼节,处事的方式。
  
  母亲生前曾告诫我们子女,做人要谦恭,处事要忍耐。而她处处作表率,哪怕自己吃亏,也不与别人红脸。母亲的为人好,与她共过事的同事、亲友邻里,至今称道……
  
  如今,我母亲虽然已在那个天国,可母亲与上海裨文女中的历史片页,我久存心扉,无法抹去。
  
  一代有一代的故事。母亲与上海裨文女中的故事,诉说着历史的写照。母亲,我为您自豪;上海裨文女中,我更为你荣耀!

(作者:翁泽良)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扫一扫上 海文艺网

扫一扫 上海文艺网微信

上海文艺网客户端
上海文艺网手机
文艺电台客户端下载
责任编辑:沈彤
电话:021-61318509
邮箱:bjb@shwyw.com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021-61318509 邮编:201602 上海文艺网总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艺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严禁一切有损本网站合法利益的行为, 所有用稿为公益交流。请严格遵守互联网络法制和法规、转载稿件如有异议立即删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乐都路358号云间大厦15楼1503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19820号-1 沪ICP备13019820号-5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 20160406145114127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5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