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忙空闲时抑或夜晚入眠前,经常缠着奶奶给我讲解放战争时发生在家乡的一个个战斗故事,比如:离家不远的河边洼地,此起彼伏的枪声三天三夜不停歇;以及口口相传的海安县城的激烈战况,后来我知道了,那是记载史册的苏中“七战七捷”——解放战争时期,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民党进攻而连续进行的7次作战的总称。渐渐地,我对战斗故事产生了莫名的兴趣,尤其是敬仰革命军人抛头颅洒热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心中升腾起向往部队、尊崇军人的绵延情愫。
奶奶告诉我,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一天来了一支部队,与国民党完全不同:乡亲们再也不用躲躲藏藏,担心被抢掠,更多的是,和风细雨般的真心关怀,有衣有食都会分给乡亲们。一位战士说,咱穷人就是跟共产党走,靠一双手来争取解放,获得幸福。这句话就像一粒种子,在奶奶心中生根发芽。也成了传递给我的一份信念和力量。小时候,父母在外地打工,我的童年时光都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她把我带在身边,一手将我拉扯大。奶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她朴实宽厚、勤劳节约。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奶奶有一双灵巧的手。
平常,奶奶不仅事无巨细悉心照料我,还把屋内外打理得一尘不染,尤其是菜园子里南瓜、丝瓜、红薯等瓜果繁茂……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记得有一次,我蹲在井边看奶奶打井水。只见她手握紧压杆,俯身有节奏地上下用力,没过多久,管子里涌出股股清凉井水,发出清脆的哗哗声。“我也试试吧!”话音未落,我便一把“夺”过压杆,尽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始终不见井水,嘴里嘟囔:“我怎么不行呀?不就是这样的嘛!”奶奶接过话茬,笑呵呵地说:“我们有手,相信自己,掌握要领,反复做,就会好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激发我再次尝试的信心和勇气。随后,她耐心讲解动作要领,并做示范,直到我得心应手地熟练操作。
每每夜幕降临,我总是依偎奶奶身边,在若明若暗的煤油灯下,看她灵活地纺织、做针线活。一次,奶奶拿着七零八落的碎布头,左右观察。“奶奶,这些有什么用?”“有用的,扔了怪可惜的。”接着,她把散落的布头摆放在桌面,来回比对,用剪刀裁去多余的部分,飞针走线般地拼凑、缝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揉着惺忪的双眼,赫然呈现的是一块废物利用的桌布。“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做到啊?”“我们有手,认准的事,啥都可以做到。”奶奶摸着我的头说。
奶奶去世后,偶然的一次机会,整理旧物件时,我看到了儿时穿过的一件打着补丁的毛衣。捧在手里仔细端详,心不禁震颤,自忖道:“奶奶灵巧的手,温暖了我,也教会我朴实浅显的道理——靠手来实践、改变”。彼时,恍惚中我仿佛又看见:微弱光线下,奶奶粗糙的手,眯缝着双眼,一针一线地缝绣物件。
母亲告诉我,爷爷去世得早,奶奶是家里的顶梁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的美好时光都消耗在生活的奔波中。她用勤劳的双手,将“家徒四壁”的矮屋垒成砖瓦房,让爸爸兄弟姐妹5人糊口长大,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特别爱学习。然而,奶奶没有亲眼见到我毕业,实现梦想的一天。夜已深,我陷入沉思,一幕幕场景闪过脑际:寒冷的严冬,奶奶搂着我坐在火炉旁,手握手一笔一画教我写字识数;炎热的盛夏,奶奶手持蒲扇,为我驱赶蚊蝇,直到我酣然入睡……
往事悠悠,不思量,自难忘。摩挲您的照片,我伏案写下诗行:“那时候,一个瞬间定格/或坐,或立,或蹲/对视,挽臂,迈步/串成记忆的项链,挂在/时光律动里//面容,时节,背景不尽相同/留住的过往,标记/穿越的岁月,填满时空/仿佛,回忆有了光泽/密密麻麻的针脚,绣出我的天空//寻找,默念您/隔着一段距离/捕捉您的温润气息/不让,彼此走散”。
一双手,可以改变生活,可以创造未来。对我而言,我会用一双手来躬耕,为事业添砖加瓦……刹那间,我鼻子酸酸的,泪珠已悄然滑落……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