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儿童节的时候,我带儿子去了次日本深度游。路途中对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印象极为深刻——“匠人之心”。大致意思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便是胜利。
在日本有太多手艺人秉承着这样一颗心经营着家族事业。小到只是烤麻糬串,一烤就烤了一千年之久,传承了25代人。至今经营此店的第25代传人仍然全家上阵,25代传人紧盯26代准传人的手法,就怕她烘烤的动作不对。大到十几代人不忘初心的始终坚持用传统建筑手艺,创立于公元578年(相当于中国大唐初年)的金刚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企业。直到今天,他们仍在坚持手工打磨寺庙的大梁、立柱、雕花和楔子,比如四天王寺的建筑,木柱和横梁的接驳关节就没用一颗钉子。金刚组第四十代首领自豪的说:“我们公司生存这么久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坚持最基本的业务才是生存之道。
而近期受邀去海南一行,我更是深切体验了一把中国人的“匠人之心”,被邀请亲手打造一件黎陶。黎陶对于很多人或许感觉到很陌生,也可能会以为它跟陶艺吧里面做出来的陶器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它有一个专业的名词:泥条盘筑制陶。
要打造一个黎陶,首先用泥条先盘筑成器物形状,然后再加工。陶泥握在手里是软软湿湿的,与我们玩橡皮泥的手感相似。我想着用它捏出一个碗应该不难,眼见双手搓出一条条的泥条盘逐步垒出了一个碗的大致形状,就准备刮面了。谁料,沾了水的竹签还没刮泥胎几下,碗就瞬间坍塌成一个盘子。经工作人员的解释,原来这陶泥塑形的过程中,其中用含水量来保持合适的黏性是非常讲究的。水份多了,做出来的泥胎就容易坍塌不成形,要是水份太少,泥塑又容易裂缝断裂。
在制陶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与大地母亲的亲密,芬芳清香的泥土就真实的握在我的手里,也感受到了日复一日重复做同一件手艺活的枯燥不易。我仿佛穿越到了新石器时代,与几千年前的古人做着同样的手艺活。所不同的是,古人用心打造这些古朴的器皿,单纯只是为了方便好用,又或者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如今大工业时代,我们打开手机就能挑选琳琅满目的各色器皿,我们不仅不用亲手打造,甚至我们购买器皿的初衷不再是为了纯粹的好用,我们要好看,要别致,要别具一格,我们或许看都不会去看一眼那毫不起眼的黎陶。那为什么黎陶的手艺还能生存至今呢?我觉得,这个跟那颗“匠人之心”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在采访国家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羊拜亮老人时候,她笑着表示她已经89岁了,做不动复杂的陶器了,但是她又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女儿,孙媳,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在羊阿婆的眼里,这些陶器就像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器物都很美,印刻着她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养活家人不惜气力的责任。
羊阿婆眼神中透露出的那种满足,那种恬静,那种纯粹深深打动了我。她用了一生去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其实却一点不简单的事养活了一家子的人,并因为她坚定的坚持使黎陶被列入了荣誉的非遗项目。感动之余,我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抛弃那么多花哨的东西,让生活回归最纯粹,最实用的本质呢?生活是不是就该随着心走,回归本质,简单点,再简单点,坚持下,再坚持下。心在那里,幸福就在那里等着你。(作者:小蕾)
责任编辑:杨博 沈彤
新闻热线:021-61318509